在太空演绎中国式浪漫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9:32 2

摘要:作为中国首部由航天员拍摄的太空实拍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日前在全国正式上映。电影以神舟十三号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呈现了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

科技日报记者 李梦一

作为中国首部由航天员拍摄的太空实拍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日前在全国正式上映。电影以神舟十三号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呈现了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

“在太空拍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你要有一个空间站。”《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在回复网友的提问时如是说。

2017年,朱翌冉在一次工作中首次见到了中国空间站的雏形模型。这座兼具“工业美感”和“科技美感”的人类智慧结晶深深地震撼了他。这份震撼在朱翌冉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

近日,朱翌冉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专访。对他来说,这部太空电影承载了太多人的心血和努力。

尝试在太空拍电影

2021年上半年,一直关注着空间站题材创作的朱翌冉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

中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意味着中国的航天员在太空中能够生活更长时间,他们的活动范围也更大,能够执行更多的太空任务,也因此具备了在轨进行艺术创作的条件。

怀着“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干”的创作理念,朱翌冉向载人航天主管单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将专业太空摄影机送上空间站,邀请航天员担任“太空摄影师”,拍摄中国首部实景太空电影。

在忐忑等待了一周后,朱翌冉收到主管部门的回复——“我们可以去试一试”。

“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时刻。我们的航天员不仅能从太空安全返回,还能在轨驻留,甚至能进行艺术创作。”朱翌冉说。

怎样在太空拍电影,朱翌冉自己也不知道,“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想好了,其实没有,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他说。

以我国当时的技术条件,带摄影机去空间站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何克服太空的特殊环境,怎么拍摄,怎么把拍摄出来的素材带回地球,则有太多的难点需要克服。

空间站里的特殊环境给太空摄影机的设计增加了不少难度,不仅要体型小、简单易操作、稳定性好,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的一切设计都要适配中国空间站——根据舷窗设计的遮光罩、与空间站电源适配的充电系统,以及方便在失重状态下手持和固定的外壳设计都真正做到了“独家开模、量身定做”。

不过,太空环境也让一些地球上的难题变得简单起来。“比如,在地球上把一台摄影机粘在墙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失重状态下,一个粘扣就可以实现。”朱翌冉说,“我觉得这台全国产的太空摄影机还是经受住了考验,特别圆满地完成了电影拍摄的任务。”

他们当时一共准备了4台摄影机,两台跟随天舟三号前往中国空间站完成拍摄任务,剩下两台作为地面的备份机做天地同步的测试和协调。

但是摄影机跟着火箭上天以后,能不能用,用得怎么样,朱翌冉心里没底。

直到2022年春节,朱翌冉从电视新闻里看见太空摄影机就挂在空间站的指定位置上,“我知道我的‘演员’和‘摄影师’正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拍摄。我觉得心里踏实了。”他说。

放手让航天员自己创作

《窗外是蓝星》里浪漫又温情的叙事基调,来自神舟十三号乘组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他们既是电影的主演,也是摄影师。

在神舟十三号乘组执行飞行任务前,朱翌冉只和他们短暂地见了一面。关于这个没有剧本没有大纲的拍摄任务,几个人一致决定将“太空旅行”作为主题,把一个具有沉浸感、拥有生活细节、带有温度的故事,呈现给所有观众。“三位航天员以前都是被拍摄的对象,今天他们自己要变成创作者去拍摄,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体验。而且我们的航天员非常聪明,他们马上就明白了我们要什么样质感、什么样调性的电影。”朱翌冉说。

作为“不在场”的导演,朱翌冉只能跟着新闻了解拍摄进度,失控和焦虑感几乎伴随拍摄全程。他只能不断说服自己,也许这种不可控,可能会产生出一种更有趣的效果。“毕竟没有人比航天员更了解如何在太空拍摄。我们干脆放手让他们自己创作。我就等着开盲盒了。”朱翌冉说。

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辛苦工作之余,拍摄了将近40张素材卡的内容。这40张珍贵的素材卡,最终成功跟随返回舱冲向大气层,落在东风着陆场。

经过开箱检查,40张卡,仅有一张损坏。

盲盒开出很多惊喜

在开箱之前,朱翌冉是非常焦虑的。“我经常在想他们会拍成什么样子,是不是有可能完全不能用。”不过素材卡里第一个镜头就让朱翌冉觉得惊喜,“航天员交回来的作业是超出我们所有人预期的。这部电影除了展现出他们在身体、心理等方面的优异素养之外,还显示出他们极其丰富的文化创作力。”

在天上的6个月时间里,神舟十三号“剧组”和导演是完全失联的状态,没有专业的运镜指导和灯光辅助,很多镜头都是航天员们在工作之余拍摄的。但是从影片最终的效果来看,有些镜头甚至达到了专业级水准。

不仅仅是运镜。在没有剧本大纲的情况下,神舟十三号乘组的三位摄影师在拍摄内容上,选择了真实记录自己在空间站的工作和生活。从对接成功进入空间站、完成出舱任务的准备工作等关键节点,到在空间站吃饭、喝水、睡觉、洗头等生活细节,再到叶光富演奏葫芦丝、翟志刚写书法、王亚平为第二次“天宫课堂”备课等俏皮又温馨的元素,最终让这部电影呈现出了独特的氛围和调性。这种中国人特有的太空美学,成就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太空文艺或成新门类

能够在太空拍摄一部电影,是我国航天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体现。朱翌冉希望这个“首次尝试”能成为一个催化剂、一个号角,“当我们有了首部太空纪录片,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有首部太空故事片。太空文艺或许会成为一个新门类。”朱翌冉说。

曾几何时,人类在太空迈出跌跌撞撞的第一步,如今航天员可以在失重的环境下生活、工作,甚至拍电影。《窗外是蓝星》也许会引发航天工作者的思考,除了改变人类生活之外,航天科技的发展是否也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大空间。

在朱翌冉看来,不仅人要往地外走,我们的艺术也得往外走。

“我们要尝试在地球以外的区域,不管是在轨道上,还是在月球上,还是在火星上,甚至更远的地方进行艺术创作。随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活动半径不断扩大,我们的艺术创作空间也一定会越来越广阔。”朱翌冉说。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