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4亿血亏收场《风林火山》:一场用“艺术”绑架生命的荒诞剧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22:10 2

摘要:国庆档银幕硝烟未散,一部迟到8年的港片《风林火山》却凭“惊悚片场传闻”冲上话题榜——导演麦浚龙为拍绞刑戏,竟要求演员“真上吊”,还放出“十秒之内真实吊颈没事”的言论。这场以艺术为名的疯狂,最终只留下票房惨淡、剧组反目、安全争议的一地狼藉。

国庆档银幕硝烟未散,一部迟到8年的港片《风林火山》却凭“惊悚片场传闻”冲上话题榜——导演麦浚龙为拍绞刑戏,竟要求演员“真上吊”,还放出“十秒之内真实吊颈没事”的言论。这场以艺术为名的疯狂,最终只留下票房惨淡、剧组反目、安全争议的一地狼藉。

让武行老炮儿熊欣欣公开怒斥“心理变态”的,远不止一句离谱言论。2017年开机的《风林火山》,拍摄周期拉到2019年仍在补拍,预算更是超支到4亿港元。而那场引发众怒的“上吊戏”,成了矛盾爆发的导火索。据匿名剧组人员透露,导演最初想让主演任贤齐亲自上阵“真吊颈”,任贤齐因安全问题提出担忧后,计划改为替身拍摄。可即便有威亚保护,替身被吊起时仍出现窒息般的异常挣扎,有人称“接近一分钟才喊cut”,现场混乱到要调用医疗车紧急处理。

目睹替身遇险的任贤齐当场怒喊“不拍了”,金城武也声援支持;而试图阻止危险的动作指导熊欣欣,后续更是遭遇“署名羞辱”——全程跟进项目的他,最终在成片里只被标注“客席动作指导”,核心的“动作设计”署名旁落他人。这不是简单的片场矛盾,而是两种电影理念的激烈碰撞:熊欣欣代表的香港武行“黄金法则”,把安全视作创作的底线,是前辈们用伤痛换来的铁律;而麦浚龙信奉的,是“为了影像效果,一切皆可牺牲”的极端逻辑。

作为不差钱的富二代导演,麦浚龙的“疯狂”早有前科。2013年他凭《僵尸》惊艳华语影坛,将草根僵尸题材拍出冷峻凄美,也让他贴上“美学偏执狂”的标签。可这份偏执在《风林火山》里彻底失控:为了呈现“下雪的香港”,他砸1亿在惠州复刻整座铜锣湾,用工业设备24小时造雪,让演员在30℃高温里穿冬衣演雪景,拍完又转场至-30℃的雪乡,上下60℃的温差成了对剧组的折磨。刘青云口中“创作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是对“导演太能折腾”的委婉表达。

在这座人造“铜锣湾”里,麦浚龙像掌控一切的“上帝”,天气、光线、演员的状态都要服务于他脑海中“冷酷疏离”的感觉。当权力失去制约,演员、武行都成了他实现个人美学的工具——安全警告被视作对权威的挑战,工业标准让位于“艺术执念”。

可这场耗尽心力的“艺术狂欢”,最终交出的成品却漏洞百出。麦浚龙的初剪版长达7小时,硬剪成2小时公映版后,故事支离破碎,人物动机语焉不详,观众看到的只是一堆在人造雪地里“故作高深”的碎片。喜欢的人赞其“风格独特”,讨厌的人骂它“让人昏昏欲睡”。而4亿投资只换来内地香港两地不到8000万的票房,更是给这场荒诞剧添上了“血亏”的注脚。

面对争议,麦浚龙还摆出高姿态:“观众只看一次就懂,反差太大”,潜台词仿佛在说“看不懂是你们修行不够”。可他忘了,电影从不是导演的“私人玩具”,更不该是漠视安全、绑架他人的借口。当“艺术”成为突破底线的遮羞布,再极致的美学也失去了温度。

如今,惠州的人造铜锣湾早已拆除,那场暴雪也成了过往。但《风林火山》留下的警示不该被遗忘:真正的电影艺术,从不是用生命冒险的“暴力秀”,而是在尊重规则、守护安全的前提下,搭建起连接创作者与观众的桥梁。若连基本的人文关怀都丢失了,再华丽的影像,也不过是冰冷的废墟。

来源:娱圈大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