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夏洛特烦恼》还会有人看吗?而《喜剧之王》却已成经典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6:46 1

摘要:《喜剧之王》的尹天仇喊“我是一个演员”刻进灵魂,而“马什么梅”只会在怀旧直播中一闪而过,无人再问为何值得记住。

20年后,时间给作品设的终极考场,会有人翻看《夏洛特烦恼》吗?

《喜剧之王》的尹天仇喊“我是一个演员”刻进灵魂,而“马什么梅”只会在怀旧直播中一闪而过,无人再问为何值得记住。

20年后,会有人再次翻看夏洛特的烦恼和减肥片吗?

有网友特随意地问了句,“你说20年后,还会有人翻出来看《夏洛特烦恼》和那些减肥片吗?”

我一下子就被戳中了,这哪是随便聊聊啊,这根本就是时间给作品设的终极考场好吗!

你想想,《喜剧之王》里头,尹天仇死死攥着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红着眼睛吼“我是一个演员”那个劲儿,早就不只是一句词儿了,那是直接刻进人灵魂里的印记!

还有《功夫》里阿星,从小混混混成绝世高手,包租婆连踢带打又豁出去护着大伙儿那份狼狈和坚决,柳飘飘一转身风衣那个飘起来的弧度……

这些画面根本不用多解释,可过了二十多年,照样能一眼把你看到鼻子发酸。

焦雄屏老师不是早就说破了嘛,周星驰的东西,内核就是“高手在民间”,用那些夸张的动作包裹着小人物挣扎活着的那股劲儿,连每道皱纹里都闪着人性的那点光。

《功夫》看着是无厘头,可骨子里藏的都是对梦想、对人性的那点琢磨,阿星这一路逆袭,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倒霉时候特别想找到的力量吗?

就因为这精神内核够硬,这片子才能跳出喜剧框框,成了大家的情感寄托。

反观《夏洛特烦恼》呢,2015年票房冲到14.41亿是挺风光,可现在呢?

好像就剩个“马什么梅”和袁华那《一剪梅》的BGM,偶尔在社交平台上被拿出来玩一下。

十年过去,大家能记起来的全是这些碎梗,但它那种崇拜财富的调调,还有把女性当符号的问题,现在看已经很有争议了,根本经不起新的解读。

这哪是喜剧赢了呀,这分明是“过期了”好吗!

夏洛跟楼下大爷那个谐音梗,当时是挺好笑的,可在时间面前掉色掉得太快了,就像一瓶开了盖放久的可乐,气儿一跑,光剩甜水儿了,没劲。

你看开心麻花后面的片子,老围着“钱”和“阶层”打转制造冲突,这种特别依赖当下社会气氛的台词包袱,早就被李力持说透了,周星驰靠的是动作和表情,沈腾他们靠的是嘴皮子。

沈腾票房号召力是强啊,猫眼专业版2025年8月的数据,369.79亿!

市场是真认他,但你说这些片子能不能让下一代人也爱上?

没人敢打包票,《新喜剧之王》2019年被人说“炒冷饭”,不还是靠着周星驰这块招牌卖了6.27亿?

这号召力哪是光看数字啊,那是他以前那些作品一点点攒下来的感情分!

《功夫》《喜剧之王》这些片子已经和中国文化传播连在一起说,到现在各种影展还在反复拉片分析;可沈腾的作品呢,在报道里,已经开始讨论“含腾量”不行了、开心麻花创作乏力了。

这种差别真不是巧合。周星驰的镜头底下,尹天仇的倔、阿星最后的释然,那是小人物哪怕在泥里打滚也要抬头的那股心气儿,是永恒的;但《夏洛特烦恼》的笑点,更像一场马上放完的烟花,当时是亮,可咻一下就没了。

20年后,要是真有年轻人问“为啥还有人看《喜剧之王》”,答案肯定不在票房数字里,而在那个死死攥着书、喊着“我是一个演员”的瞬间,它戳中的,是咱们心里那个“不想认输”的角落。

而《夏洛特烦恼》的“马什么梅”,到时候大概只会在某个怀旧直播里当个梗一闪而过,没谁会再去琢磨它到底为啥值得被记住。

时间这家伙最公平了,它最后留下的,永远是那些不用多解释就能让你眼泪打转的东西,至于那些过期笑点嘛,散了就散了。

沈很努力,但始终有股小品的味道在里面

周星驰那个笑啊,从来都不是飘在天上虚飘飘的那种!

你看《喜剧之王》里头,尹天仇冲着大海拼命喊“努力!奋斗!”

那股倔强劲儿简直了,回头又对柳飘飘结结巴巴说“我养你啊”,那尴尬样儿,合一块儿简直太戳心了,观众笑得肚子疼,可鼻子一酸,眼泪都快掉下来。

这可不是随便堆无厘头梗,这是小人物在生活夹缝里硬挤出来的一点点光!

最好的喜剧不是光瞎搞笑,而是又悲又喜,有深度!

《大话西游》里至尊宝戴上金箍那瞬间,救紫霞看着英雄,其实是把爱情彻底扔了,城墙夕阳下抱一起,看着团圆,可全是人生解不开的遗憾。

小时候看只觉得荒唐好笑,长大再重温,眼泪哗就涌上来。

这种“笑中带泪”的套路,早成了周星驰喜剧的魂儿,新片《少林女足》备案里说“娥媚队重整旗鼓夺冠”,无非是把欢笑包着坚韧的老调重弹,不用多说,底子早就刻进骨头里了。

可沈腾这边儿,票房数字像照镜子,照出另一种努力的极限。

他的喜剧呢,总让人觉得像把小品硬搬到银幕上。

开心麻花的基因太深了,语言笑点密得像赶场子,直白得有点糙。

《出马》里东北民间传说的梗,和沈腾电影里“一针见血”的笑点一脉相承,笑来得快,去得也急。

李力持点过死穴,太依赖语言包袱,导致国外传不开。

沈腾本来梦想幽默能像卓别林那样横扫全球,可实际作品里,小品那套习惯根深蒂固。

评论常一针见血,开心麻花作品就是“小品大串烧”,票房亮瞎眼,深度却卡在本土笑点的牢笼里。

努力是真努力,可味儿没变,像精心排的舞台剧,观众哈哈一笑,心里却留不下啥回味。

周星驰的笑里有眼泪,是命运的重量;沈腾的笑里有小品,是创作的惯性。

周星驰让观众笑着照见自己,沈腾让观众笑着转身就忘。

来源:听花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