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10月7日18时,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7亿元。截至10月2日,2025年度电影总票房已突破425.02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总票房。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相逢”,出游火爆,文旅消费持续升温,每逢假期看电影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休闲方式。
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10月7日18时,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7亿元。截至10月2日,2025年度电影总票房已突破425.02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总票房。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双节假期长达8天,“电影+旅游”“电影+美食”等玩法持续上新。
伴随着“电影+”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消费链不断延伸,电影已经成为文旅消费中分量越来越重的一环以及整个消费链条的重要流量入口。这也推动中国电影产业不断扩围提质,从传统的票房经济向多元消费生态进阶,成为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电影+”持续上新 手握票根解锁多元消费场景
这个双节假期,一张小小的观影凭证,从入场券升级为激活多行业的“消费体验券”。
“电影+美食”,全国联动打造消费服务矩阵,推动“票根经济”成为消费新引擎。
9月30日,在国家电影局的指导下,中国银联与猫眼娱乐联合打造“跟着电影品美食”票根地图正式在全国上线。票根地图平台汇集全国1.2万家影院的地理位置数据,实现周边餐饮优惠的精准匹配与定向发放。此外,闪购平台全面接入大麦电影服务,实现“看电影、享美食、得实惠”的“一站式”消费体验。
一些地方推出特色化创新,“票根经济”新玩法解锁“游、购、吃、住”全场景。
在浙江,兰溪游埠古镇凭票根享茶点满减,湖州南浔票根优惠权益覆盖全区91家商圈、餐饮店铺和7家影院。在山东,电影《窗外是蓝星》中提到的航天员美食被带到美食争霸赛;在辽宁,户外电影放映与饮食类非遗项目结合,丰富市民夜间文化生活。在内蒙古,“一票多用”互认互惠覆盖主要院线、景区剧院门票、内蒙古足球超级联赛等。
此外,河南、重庆、云南等地推出凭电影票享酒店住宿折扣等优惠福利,“以点串线”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热情。北京、江苏、福建、湖北、四川、云南等地联动多方资源,推出“电影+美食”促消费补贴。
电影IP跨界融合,从“即时消费”升级为“长期陪伴”,票根成为连接银幕与生活的纽带。
这个假期,国产动画电影的IP衍生与“票根经济”的结合尤为亮眼。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新授权衍生单品超800款,线下展览、主题快闪餐厅等实景娱乐项目延续至国庆消费市场。《罗小黑战记2》全国1000家主题影城快闪店及线上商城售出超14万件周边衍生品,北京朝阳公园旗舰快闪店10天内总体客流量超过15万人。
从这些“票根经济”的玩法可以看出,电影是非常重要的流量入口和推动消费串珠成链的重要一环。通过电影IP的延展,带动更多领域的消费,成为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因子。
观影和旅行双向奔赴 让“流量”与“留量”齐升
“为一部电影奔赴一座城”,在这个假期成为大众出行新潮流。
9月30日,由中宣部电影局、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共同主办的“跟着电影去旅游”推介活动,将多部电影的拍摄取景地、故事发生地及多个电影拍摄制作基地,纳入全国旅游线路,带动福建、河南、重庆、江西等地景区热度。电影为景区带来的“流量”,通过消费链条的延伸与文化内涵的注入,有望转变为长期“留量”。
随着《志愿军:浴血和平》热映,取景地之一的江西上饶横峰影视基地串联多个拍摄点,设计一日游、两日游精品线路。游客凭电影票根或基地门票,可在合作酒店、餐饮、民宿享受折扣。横峰县文广旅局局长叶志勇表示,国庆假期横峰影视基地日均客流量相较去年同期增幅可达50%以上。
电影《浪浪人生》让福建泉州石狮、晋江梧林两大取景地成为游客“寻味闽南”的首选。石狮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庆假期前两天,取景地所在的十里黄金海岸区域吸引12.97万游客,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0%。
动画影片《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全方位展现了官渡之战,河南郑州中牟县官渡镇这个假期迎来游客打卡热潮。中牟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管世雷介绍,官渡桥、曹公垒等遗址遗迹吸引大量游客。
为持续推动“电影+”业态创新,国庆期间,在全国3000多个铁路客运车站、4200多组动车组列车的车厢电视上,集中播放影旅主题推介视频,联动多条铁路旅游专线提供出行指引,邀请旅客体验出行新方式。
交通枢纽成为影旅融合的重要传播阵地。在江西南昌西客站候车厅,多块大屏轮播“跟着电影去旅行”系列短视频。准备前往重庆的吴女士表示,《刺杀小说家2》的取景地和当地火锅文化共同促成了这趟旅程。
电影《刺杀小说家2》将山城的独特山水与建筑融入光影,地标性建筑洪崖洞,千厮门大桥、东水门大桥等桥梁景观,高低错落的建筑、蜿蜒的街道,展现重庆立体而奇幻的城市魅力。
△《刺杀小说家2》画面
电影拍摄地、影视基地成为热门打卡地,有的游客看完电影去景区打卡,也有的游客逛完景区再进电影院,电影和旅游的双向赋能,电影与旅游热度相加,带动消费活力加倍。
科技赋能产业 新质生产力推动生态升级
如果说“电影+”是产业拓展的外在呈现,那么数字化、智能化则是电影产业提质进阶的内在驱动力。
我国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为电影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电影+科技”的全链条融合,从制作端到体验端都带来全新变化。一批新型电影制作基地的应运而生,成为国际电影产业新崛起的生力军。
制作端:全球电影版图上的新坐标作为国内首座重工业电影基地,青岛影视基地“东方影都”有着完善的影视全产业链。截至目前核心区累计入驻影视企业1100余家。《流浪地球》《封神》《抓娃娃》《独行月球》等一批电影都在这里取景拍摄。
今年国庆档备受关注的《刺杀小说家2》和已上映的《731》均在青岛东方影都完成拍摄制作。《刺杀小说家2》创作团队将东方影都作为技术落地的核心基地,完成近3000个特效镜头制作,涵盖几乎所有视效类型。
站在AI技术爆发的临界点,东方影都联合高校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将电影创作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这种对技术前沿的敏锐探索,不仅助力中国电影在AI革命中赢得宝贵先机,也是用硬核科技打造电影的“未来片场”。
不只是青岛东方影都,浙江的德清博采AI虚拟影视基地今年7月正式投用。在AI超级引擎的驱动下,传统的“拍戏场地”重塑为数智化影视工业底座,这也书写着未来影视的“新”故事。
上海科技影都现已集聚20余个影视专业拍摄基地、40余个特色影视取景点和8000余家影视企业,覆盖影视创作、拍摄、培训、宣发等各个环节。其AI创制生态中心充分借助科技力量,打造兼容高科技影视制作、新技术应用、行业人才资源、政策服务功能的创新型产业社区。
除了拥有设施完备的影视制作基地,中国电影更将视野投向太空。中国首部8K太空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近期亮相海外影院,引发广泛关注。为适应太空环境,总台团队攻克了火箭发射时剧烈震动防护、舱内存储与供电、素材天地往返、失重状态下拍摄运行模式等技术难点,全景式、高清晰度记录中国航天员长达六个月的太空驻留全过程,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技术升级让影院成为沉浸式体验的核心场所。在北京,经过升级改造的中国电影博物馆以全新面貌迎接客流。大厅里360度环形服务台方便观众一站式咨询、取票、查询影讯,新开放的VR空间为观影之旅增添乐趣。
在拥有北京最大IMAX银幕的IMAX GT影厅里,新老优质影片轮番上映,许多国内外游客假期专程前来观影。
在四川成都一家影院里,这块全国首款曲面CINITY LED电影屏,吸引许多观众前来观影。CINITY LED是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国有自主品牌CINITY电影放映系统的子品牌,能够为观众提供比传统放映系统更加流畅清晰的画面及更高亮度的观影体验。
场景端:科技让电影既好看又好玩除了在传统电影院里观看不同类型的电影,这个假期还可以到虚拟影院通过体验动画电影新玩法。
戴上XR头显,“走进”浪浪山,踏上冒险之旅,在北京798园区的超维视界虚拟影院,人们可以第一视角体验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各种场景。
目前,《浪浪山小妖怪》推出的VR、XR体验项目已覆盖全国60余家商业综合体,探索“电影+XR”的全新商业模式,实现“观影”与“体验”的双向引流,中国电影正在变得既好看、又好玩。
从制作到观看,从拍摄到体验,中国电影正在全方位拥抱新技术,借中国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东风,攀登电影产业的技术高峰,成为全球电影发展的一支重要驱动力量。
“电影+美食”“电影+文旅”“电影+潮玩”“电影+科技”……中国电影产业的扩围提质、转型升级,离不开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的双向发力。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促进电影关联消费”;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以优质演艺、动漫、游戏、影视作品等线上流量带动线下场景创新;今年以来,国家电影局联合多部门开展系列活动,充分发挥电影对提振消费的积极带动作用。
从一张电影票到一条消费链,再串联起多元产业链,中国电影正加速从票房经济向多元消费生态转变,成为推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带动影院、中国影视制作基地的升级,一批含“智”量很高的新型影视基地应运而生,打造未来片场,成为全球电影版图上的新坐标和国际电影产业新崛起的生力军。
总监制丨闫帅南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兴栋
编辑丨马玮璐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