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庆档票房破17亿!中国电影市场开启“全龄盛宴”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7 23:24 2

摘要: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10月7日18时40分,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7亿元。更大的屏幕,更好的色彩效果……如今,电影放映系统不断升级,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10月7日18时40分,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7亿元。更大的屏幕,更好的色彩效果……如今,电影放映系统不断升级,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

国庆假期,电影市场持续火热。下午五点,记者在北京一家影院看到,许多观众刚刚结束观影。

观众 宋女士:我刚刚看了《志愿军:浴血和平》,在国庆假期看这个电影非常触动,我们国家强大起来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获得更佳视听体验,不少观众愿意选择在特效厅观影。

观众 王女士:包括音效方面,整个电影的质感,整体的体验会更震撼,我们看过一次之后,都会主动再去选特效厅。

观众 宁先生:看了《731》,下一部就要看《志愿军:浴血和平》,选特效厅会更好一些,那种镜头、音效肯定让你更能身临其境。

作为特效厅的主力,IMAX影厅依然是很多人的首选。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全国选择在IMAX影厅观影的人次达到3500万,同比增加60%。

猫眼娱乐市场分析师 赖力:从排片情况可以看出,《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这两部影片的IMAX特殊厅的排片场次比远高于同档期其他新片。这也表明了观众对于这类具备视效体验的“大片”会更愿意选择拥有较好视听体验的特效厅进行观影。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电影院一般会根据观众的观影情况来调整在特效厅放映影片的场次。

某影院北京双井店市场经理 贾新杰:我们影院有两个特效厅,一个是CINITY厅,一个是4DX厅,普通厅只能看到24帧的影片,但是CINITY影厅可以看到48帧、60帧、120帧的影片,在动作流畅性上面要明显优于普通厅的观影体验跟感受。两个影厅每天一共会排映12到14场,如果观众需求比较旺盛的话,我们也会延长放映时间。

首都电影院副总经理 于超:今年暑期时就增加了LED HDR版本的放映。这个影厅的观影人次明显高于同影片普通厅的场次,算是我们在“十一”期间票房主要产出的影厅。

内容创新+科技赋能

中国电影市场开启“全龄盛宴”

2025年开年至今,中国电影市场佳片不断,电影总票房节节攀升。这背后是内容创新、技术突破,以及政策与市场的同频共振。

今年国庆档影片类型丰富多元,涵盖历史战争、奇幻动作、喜剧家庭、动画等多种题材,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观影需求。《志愿军:浴血和平》持续领跑国庆档票房,多人结伴观影现象尤为突出。

《志愿军:浴血和平》编剧 张珂:这几年的中国的电影,特别是高票房电影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其实就是跟观众贴近,想观众所想。也是现在整个中国电影产生一种新的审美、新的业态。

长江证券传媒行业团队负责人 高超:整体来看,题材跟类型的多元其实是做到了全年龄的覆盖。其次,政策端的一些变化,也促进了各个企业间的协同。再到各地的政府,包括联合平台也做了非常多的票务补贴,这些都是促进电影消费非常重要的一环。

电影题材类型的丰富,对于制作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电影工业化发展的基石,如今,前沿技术正持续拓展电影制作的边界。《刺杀小说家2》作为国庆档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作品,全片使用IMAX特制拍摄,在IMAX影院将呈现比普通影院多26%的画面内容。而《震耳欲聋》则通过AI技术实现声音设计的突破,影片30%的手语对白搭配低频音效模拟,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听障群体的世界。这种技术创新与内容表达的深度融合,被观众评价为“第一次通过银幕‘听见’沉默的声音”。

长江证券传媒行业团队负责人 高超:AI跟整个电影的结合,无论是从全链路的赋能,从时间跟成本的节约,还是来自画面调优跟后期的宣传,我们认为随着国内外大模型的进步,整体来看提质增效是越来越明显的。在不同的环节里AI节省的成本跟时间不太一样,比如最开始的剧本制作、初级原画、脚本分成等可能降低20%至30%,后期制作、综合成本节约可能达到30%至50%。

灯塔专业版数据分析师 陈晋:中国电影产业正朝着更加成熟化和工业化的方向在发展。从市场表现到产业生态,202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正迎来全方位的升级。一些电影行业相关的公司作为核心力量,通过技术赋能与内容创新,既巩固了国产电影的市场主导地位,也为行业长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球虚拟拍摄专利数量中国占比超五成

在知名知识产权分析机构发布的《全球虚拟拍摄技术发明专利排行榜》榜单中显示,来自中国创新者的虚拟拍摄相关专利申请占比为52%,日本占比为22%,美国占比为20%。

其中,位列全球榜首的中国企业有80件虚拟拍摄发明专利,远超第二名日本企业的60件专利。在排行榜前十名中,中国企业占据了六席。

财经链接:触摸中国电影的“工业指纹”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从1905年《定军山》的黑白默片到2025年各种硬核技术助力,中国电影一路走来,经历着电影工业化探索的华丽蜕变。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记者,探寻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科技密码”,触摸中国电影的“工业指纹”。

总台记者 宋文瑾:这一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迎来了飞速发展。而现在,我们又开始了电影工业化的探索。

电影工业化就好比一个精密的“电影制造流水线”,每个环节都分工明确、高效运转。它用先进技术提升制作效率,用科学化管理确保电影质量,把创意的“原材料”变成一部部精美的电影成片。

中影(北京)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经理助理 杨洪涛:120年前,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是胶片实景拍摄的。今天,京剧电影《安国夫人》就已经可以在LED虚拟棚里拍摄了。

这个巨大的LED屏幕上可不是一幅画,而是可以移动的数字场景,它会跟着摄像机的移动匹配相应的角度,比起传统的绿幕拍摄,在这里表演可以说是沉浸感满满。

中影(北京)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经理助理 杨洪涛:所有的景色,包括植物,它的光照角度和影子都会发生变化,有更加真实的体验。LED虚拟棚拍摄最主要是后期前置,大大节省了后期的时间。

总台记者 宋文瑾:我现在正在体验的就是虚拟预演技术。穿上动捕服,我的一举一动都能被实时捕捉下来,生成虚拟的三维影像。

这就像一个“电影说明书”,团队在拍摄前就能通过动画影片一起搞定镜头调度、演员走位等,大大提升拍摄效率。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翁旸:虚拟制作的出现,把传统的(电影制作)链路,进行了颠覆。以前是单线型,现在变成多线并行,并且形成了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其实它就是工业化的表现,它会让我们整个拍摄更加顺畅,试错成本更低。

总台记者 宋文瑾:欢迎来到“唐探宇宙”里的唐人街!这座占地近300亩、有二百多栋钢筋水泥建筑的“微缩城市”仅用了7个月就在山东乐陵拔地而起,这是如何做到的?

《唐探1900》总制片人 范霞:精确到天,其实在工种上是精确到了人。在拍摄期的时候,一边拍一边建设。在制作标准和流程的时候,我们也是会提前把所有的工作都安排好,这个就是工业流程,它是齿轮型的。

电影制作的专业团队越齐整、距离越近,沟通就越顺畅,效率也就越高。而拥有这些全链条的影视基地就是电影工业化发展的“神助攻”。在山东青岛,就有这样一座电影制作的“超级工厂”——东方影都!

这里可以满足大制作电影超大布景,许多电影里震撼的名场面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流浪地球》《封神》《独行月球》等一系列优秀大片都是在这里诞生的。这里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和32个置景车间。还有世界先进的水下摄影棚,配备了先进水质过滤系统和恒温系统,海洋湖泊在这里都能模拟实现。在这里几乎能找到电影制作的全流程团队,上千家影视相关企业被链接起来。如今,电影工业化的种子逐渐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这些影视基地就像一个个神奇的“造梦工厂”,让中国电影的未来在这里熠熠生辉。

来源:央视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