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角色从前期对权贵谄媚逢迎、对名利趋之若鹜,到中期在良知与生存间痛苦撕裂,再到后期为聋人群体挺身而出的坚定无畏,横跨了人性的多个灰度,而檀健次用近乎"变色龙式"的表演,将这种转变演绎得令人信服。
当国庆档的硝烟渐散,一部聚焦聋人群体权益的现实题材电影《震耳欲聋》凭借"全员在线"的演技和直击人心的叙事,意外成为口碑黑马。
业内盛赞"90后演员檀健次天花板级的表演",称这部没有流量堆砌、不靠特效奇观的作品,用最朴素的"演技"二字,让弱势群体的"沉默呐喊"真正震耳欲聋
如果说《震耳欲聋》是一面照妖镜,那么檀健次饰演的律师李淇,就是镜中最复杂的那道人影。
这个角色从前期对权贵谄媚逢迎、对名利趋之若鹜,到中期在良知与生存间痛苦撕裂,再到后期为聋人群体挺身而出的坚定无畏,横跨了人性的多个灰度,而檀健次用近乎"变色龙式"的表演,将这种转变演绎得令人信服。
最令人惊艳的是他的"眼技"。在与反派金总(王砚辉饰)的对手戏中,他眼神里的谄媚与算计几乎要溢出屏幕;而当面对聋女张小蕊(兰西雅饰)求助时,那一闪而过的犹豫与同情,又暴露了角色内心未泯的良知。
业内评价檀健次"用眼睛演戏"并非夸张——特写镜头下,他肌肉的细微颤动、嘴角不自觉的抽动,甚至是瞳孔的收缩与放大,都精准传递着李淇每一刻的心理变化。这种细腻感,让这个"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形象摆脱了脸谱化,变得真实可感。
手语表演则是檀健次为角色交出的另一张满分答卷。为了饰演好这个需要频繁使用手语的律师,他提前数月苦练,不仅做到了"手速同步正常语速",更赋予了手语丰富的情感层次:
对张小蕊等弱势群体,他的手势温柔而耐心,指尖带着安抚的力量;对金总等反派,他的手语则变得急促而铿锵,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愤怒与对峙感;而面对聋人伙伴老马(潘斌龙饰)时,手势中又流露出难以言喻的敬重与默契。拍摄期间,他还坚持向聋人演员二次验证动作的准确性,这种严谨与投入,让手语不再是表演的"附加项",而是成为角色灵魂的一部分。
片中三大高光场景,更是让檀健次的演技彻底"封神"。电梯对峙戏中,一镜到底的拍摄让情绪的反转极具冲击力——他从最初试图劝说金总的冷静,到被戳中痛处后的暴怒,再到踢翻垃圾桶宣泄内心的崩溃,最后走出电梯瞬间切换回假笑参加剪彩,短短几十秒内完成了人性的撕裂与伪装,看得观众心惊肉跳。
醉酒呐喊戏里,他在街头嘶吼"我想活出人样有错吗",青筋暴起的脖颈、失控倒地的抽搐,甚至是意外摔倒的即兴发挥,都充满了原始的爆发力,瞬间引发全场共情。而法庭双声戏堪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同时进行口语辩论与反向手语表达(台词与手势意义相反),眼中含着泪水却咬字铿锵,手语与口语的冲突、情感与理智的拉扯,将李淇的良知觉醒推向高潮,也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角色的痛苦与坚定。
《震耳欲聋》的成功,绝非檀健次一人之功。兰西雅、潘斌龙、王砚辉等配角的出色表现,共同构筑了这部电影的演技基石,让整个故事更加丰满立体。
兰西雅饰演的聋女张小蕊,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这个角色不是传统意义上柔弱的"受害者",而是带着"小狐狸"般的灵动机敏——她识破街头骗局时的狡黠、被侵犯权益时的愤怒、面对李淇时的警惕与依赖,都被兰西雅演绎得层次分明。
尤其是撕毁助学金支票的那场戏,她没有一句台词,却通过眼神里的倔强与泪水、颤抖的双手,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愤怒宣泄得淋漓尽致。哭戏更是她的强项,那种不加修饰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哭泣,没有刻意煽情,却比任何台词都更能戳中观众的泪点。
潘斌龙饰演的聋人老马,则是影片中最温暖的一抹底色。作为聋人群体中的"老大哥",他话不多,甚至没有多少手语台词,但却用最朴素的行动传递着底层的温情。当李淇陷入迷茫时,他只是默默递上一碗面,一句"吃面吧"的手语简单却有力,瞬间化解了对方的狼狈与脆弱。
这场沉默的对手戏,没有激烈的冲突,却让观众感受到了无声世界里最动人的善意,不少人直言"看到老马递面的瞬间,眼泪就忍不住了"。
而王砚辉饰演的反派金总,则是典型的"笑里藏刀"式人物。他全程带着温和的笑容,说话慢条斯理,却处处透着压迫感。尤其是在法庭上与李淇的对峙戏份,两人没有剑拔弩张的嘶吼,却通过眼神的交锋、语气的试探,营造出"演技修罗场"的紧张氛围。王砚辉用精湛的表演,让这个反派不再是单纯的"恶",而是充满了商人的算计与冷漠,这种"高级的坏",反而更具现实讽刺意义。
《震耳欲聋》最难得的,是它没有将"聋人群体"作为猎奇的符号,而是用一种平等、尊重的视角,去还原他们的真实困境。
影片中手语戏占比高达30%,这种"无声叙事"打破了传统电影的语言壁垒,让观众得以沉浸式体验聋人面对的信息鸿沟——当法庭上的辩论激烈进行时,聋人们只能通过手语翻译获取碎片化信息;当生活中遭遇歧视与不公时,他们甚至连为自己辩解的"声音"都没有。
为了让这种真实感落地,影片中的聋人角色均由听障群演参与,他们的手语不是经过设计的"表演",而是最自然、最日常的交流方式。同时,影片对手语台词的标注设计也十分巧妙,没有生硬地打在屏幕中央,而是融入场景之中,既保证了听障观众的理解,也让健听观众不会被打断观影节奏。这种细节上的用心,让电影摆脱了"说教感",真正做到了"用故事打动人心"。
而李淇这个角色的转变,更是让影片的社会意义超越了"弱势群体维权"的表层主题。他从一个只想通过攀附权贵实现阶级跨越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到最终放弃名利、为聋人群体挺身而出的"殉道者",这个过程映射了无数普通人在生存与良知间的挣扎。
正如观众评价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是李淇,都曾在利益面前动摇,都曾在不公面前沉默。但李淇的觉醒告诉我们,哪怕只有一个人站出来,也能让沉默的惊雷被听见。
如果说国庆档有哪部电影能让你在走出影院后依然心绪难平,那一定是《震耳欲聋》。它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狗血的剧情,却用最朴素的演技,最真诚的叙事,让我们看到了沉默背后的力量,看到了人性深处的微光。
檀健次用"眼技"与手语重塑了自己的演员身份,配角们用扎实的表演撑起了故事的骨架,而影片对聋人群体的关注、对现实议题的反思,则让它成为了一部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或许它不是最完美的,但它绝对是最有诚意的——值得你带着纸巾走进影院,去倾听那些被忽略的"震耳欲聋"的沉默呐喊。
来源:很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