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强森转型新作《粉碎机》票房惨败的六大真实原因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7 21:23 2

摘要:看来观众并不买“巨石”强森的账,他主演的体育剧情片《粉碎机》在票房战场遭遇“KO”,首映仅收获600万美元票房。对这位一线巨星而言,这不仅是职业生涯最差的开画成绩,更是一场惨淡的开局;对A24影业来说,此次失利同样是沉重打击:该片制作成本高达5000万美元,营

看来观众并不买“巨石”强森的账,他主演的体育剧情片《粉碎机》在票房战场遭遇“KO”,首映仅收获600万美元票房。对这位一线巨星而言,这不仅是职业生涯最差的开画成绩,更是一场惨淡的开局;对A24影业来说,此次失利同样是沉重打击:该片制作成本高达5000万美元,营销费用也投入不菲,如今票房惨败,公司恐将面临数千万美元的亏损。

观众是否对“巨石”的转型感到困惑?在《粉碎机》中,强森献上了罕见的剧情向表演,此前他凭借《木乃伊》《速度与激情》《海洋奇缘》等动作片与家庭向系列电影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此次他饰演的角色是摔跤手兼UFC冠军马克·科尔,故事围绕科尔在克服药物滥用问题后重返赛场展开。对这位从WWE摔跤手转型的演员而言,这是一个更富情感张力的角色,与他以往塑造的硬汉形象相去甚远。尽管影评人普遍给予认可(烂番茄新鲜度73%),但观众反馈冷淡:影院评分网站CinemaScore的离场调查显示本片仅获“B-”评级。

《粉碎机》的目标观众是谁?向来以独立电影见长的A24影业,将本片定位为具有冲奖潜力的艺术剧情片,这一点从影片登陆威尼斯电影节、大量宣传强森“银幕形象大突破”便可看出。然而影片首波观众构成却与这一定位脱节:PostTrak数据显示,近70%的观影人群为男性,64%年龄在18-36岁之间,这恰恰是强森传统商业大片的核心受众。与此同时艺术电影的关键受众群体,55岁以上观众仅占比8%。更关键的是,那些被吸引购票的观众,显然对片中“动作元素的缺失”感到失望,这一点也体现在低迷的观众评分中。

强森主演电影的片酬向来高昂,而考虑到他过往亮眼的票房履历,这笔投入通常合情合理。但《粉碎机》并非强森擅长的“标准商业片”,他本应相应调整片酬,降低制作风险,5000万美元的成本让任何“大胆的电影尝试”都变得风险陡增。 由于投入巨大,A24放弃了独立电影常用的“逐步扩映”策略,直接选择在全美3000多家影院同步开画。按照好莱坞惯例,制片方与影院分账比例约为5:5,这意味着《粉碎机》需斩获超1亿美元票房才能实现收支平衡。对强森的多数作品而言,这一目标或许不难,但对A24来说,史上仅有三部影片达到过这一票房高度。

9月初,《粉碎机》的票房预测还停留在1700万美元,凭借强森的知名度,这一数字尚算可观。但临近首映周末,预测值降至1500万美元,部分机构甚至认为开画可能低至800万美元。即便如此,最终结果仍低于预期,为何预期会出现如此剧烈的下滑?一个关键原因显而易见:口碑崩塌。随着首批观众观影并分享感受,影片的观影热度迅速冷却。目前预测显示,《粉碎机》的北美总票房最终或仅能达到1500万美元,这一成绩无疑令人难堪。

《粉碎机》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时曾风光无限,观众起立鼓掌良久,影片被赞为“奥斯卡有力竞争者”。本片导演本尼·萨夫迪此前因与哥哥乔什·萨夫迪合作《原钻》《好时光》等影片闻名,还斩获了该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但《粉碎机》用惨痛的教训证明:电影节的热度并非总能转化为票房收益。如今这场灾难性的商业表现是否会影响影片的冲奖前景,尚难定论。

影院运营商们反复强调:观众走进影院,需要一种“紧迫感”。那些票房大卖的电影,往往能成为大众热议的文化话题,人们会迫切想在首映周末观影,生怕错过而产生“错失恐惧”。此前的“芭比海默”热潮,以及近期《罪人》《凶器》等影片成为“黑马”,靠的都是这种效应。而《粉碎机》的营销未能成功营造出这种“为何必须现在看”的氛围,最终错失了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关键抓手。

泰勒·斯威夫特无疑是本周末票房战场的最大赢家,她的《歌舞女郎的官方发布会》以3300万美元票房登顶。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场流行巨星的影视活动,直到两周前才正式官宣。 虽然《歌舞女郎》确实占用了部分A24原本为《粉碎机》预留的“高端巨幕影厅”排期,但分析师认为,这一影响实则微乎其微,因为泰勒·斯威夫特的粉丝群体,与这部男性向体育剧情片的受众几乎不存在明显重叠。@胶囊电影台

来源:胶囊电影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