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4天暴跌,票房破5亿?打败陈凯歌夺冠,国庆档“大黑马”出现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7 21:00 1

摘要:国庆档刚散场,我就被一条数据噎住:三四线城市的票房居然第一次超过一半,52%!

国庆档刚散场,我就被一条数据噎住:三四线城市的票房居然第一次超过一半,52%!

《震耳欲聋》在那里的上座率飙到41%,而北京上海只有28%。

这不是简单的“下沉市场”四个字能糊弄过去的,这是观众在用脚投票——谁再给我喂高端冷饭,我就直接走人。

片子本身更离谱。5000万成本,七天捞回7.2亿,回报率14倍,猫眼9.3分,檀健次微博一夜涨粉300万。

没有顶流,没有宇宙特效,只有一条“哑巴律师替聋人维权”的朴素故事。

抖音上最火的一条短视频是素人手语老师看完片后边哭边比划,播放量2.4亿,评论区全是“原来手语也能骂人,爽”。

反观陈凯歌的《志愿军3》,三部曲总预算加起来够拍十部《震耳欲聋》,结果最后一部只拿到3.1亿,排片跌到15%。

观众退票理由写得很直白:“陈飞宇一出场就出戏。

”资本最怕这种留言,中影直接叫停原定11月开机的《赤壁之战》,说是“重新评估”,翻译过来就是:先别烧钱了,面子挂不住。

更惨的是特效大片集体翻车。13部新片里10部亏损,退票率21%,00后观众在猫眼留言:“炸得再响也遮不住剧情稀碎。

”一句话,套路主旋律+明星叠叠乐+五毛爆炸,三连击彻底失效。

大家宁愿二刷《震耳欲聋》,去听一群聋人敲桌子打节拍,也不想再看“历史群像摆pose”。

有人把今年国庆档总结为“穷人逆袭”。

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情绪刚需”赢了。

县城里的年轻情侣不需要宇宙毁灭,他们要的是能在朋友圈发一句“看哭了”的共鸣;带娃的爸妈不想解释历史梗,只想告诉孩子“不能欺负弱小”;打工族要的是120分钟可以光明正大掉眼泪的喘息。

这些需求不值钱,却刚好被一部小成本片子全部接住。

电影局已经放出风,要出“中小成本扶持政策”。

翻译成人话:大导再拿几亿预算去拍“史诗”,先过观众这一关。

春节档已有三部大片悄悄改档,说是“后期没做完”,懂的都懂——回去重剪,先把故事剪顺了再说。

所以别再说什么“市场冷了”。

冷掉的是傲慢,热起来的是普通人被看见的欲望。

谁先把明星光环撕了,把历史滤镜卸了,把“我要教育你”的收起大道理,谁就能拿到下一轮的通行证。

毕竟,观众手里那张票,才是唯一的真滤镜。

来源:静安寺地产女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