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影《731》中,主角王永章和一行狱友想越狱,就计划在日本鬼子过“山笠节”的时机。很多观众疑惑,电影中“山笠巡游” 这个看似充满传统气息的节庆场景,为什么出现在记录731部队暴行的影片中?
在电影《731》中,主角王永章和一行狱友想越狱,就计划在日本鬼子过“山笠节”的时机。很多观众疑惑,电影中“山笠巡游” 这个看似充满传统气息的节庆场景,为什么出现在记录731部队暴行的影片中?
但是伴随剧情的推进,在山笠巡游中,象征中华武勇的关公、忠义节气的赵云造型出现的时候,许多观众瞬间脊背发凉,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神灵,竟被日本鬼子挪用为侵华“护身符”。
这一切不是艺术虚构,更不是编剧和杜撰,却是历史真实的残酷写照。日军在侵华期间对中国文化的篡改和操纵,由此可见。
要理解侵华战争日军“山笠巡游”的缘由,需要回顾日本山笠节产生的历史。山笠节,全称“博多祇园山笠”,是日本三大重要民间节日之一,被列为日本重要的无形民俗文化财产。
日本山笠节的真实历史,也可以追溯到800 年前日本镰仓时代,那一段被瘟疫侵染的苦难岁月。据日本国家旅游局官方记载,山笠节的雏形可追溯至日本的镰仓幕府时代。
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的九州福冈博多,是与宋朝贸易的重要港口,商业一度繁荣。可是,有一天突然爆发一次可怕的瘟疫,很可能是霍乱或者痢疾在城内的肆虐流行,造成大量民众无辜死亡。
在瘟疫的乱世中,就有救世主诞生了。当时,一位来自于京都栂尾山仁和寺的圣一国师(承天大师),乃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宗僧人,主动为民众消除瘟疫。
当时,圣一国师坐在一个名为“施饿鬼棚”的架子上,然后由他的信徒和民众抬着走,沿着博多的主要街道洒甘露水,在佛教中象征清净、祛病的法水、圣水,为百姓祈福消灾。
之后,博多的瘟疫消失了。经过数百年,这一仪式逐渐演变为系统性的祈福活动。在每年 7 月 1 日至 15 日的节庆期间,从镰仓时代的“洒甘露水”,到江户时代的“追山竞赛”,再到明治时期的“赈济贫民”,山笠节始终坚守民间祈福的本色,延续着驱疫消灾、祈求丰收的古老诉求。1979 年其被纳入日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可以看到,山笠节是一个驱除病魔,祈求健康的“祇园信仰”的祭祀活动,文化内核精神内容始终围绕 “生命敬畏”和“社区共生”展开。
经过日本民间的发展,山笠节由商人、渔民等市民阶层主导,融合了道教禳灾思想与佛教护法观念,本质上是一种非政治性的民间信仰活动。在山笠节时候,居民都是抬着装饰华丽的“山笠”神轿巡游街道,象征送走灾厄、抵御疾病、迎来平安。
在江户时代,也形成山笠节借助于“追山”竞赛、洒水祈福等活动,表达驱疫消灾、祈求丰收等古老的诉求。明治时期的《福冈县风土记》提及,在工业化初期,山笠节保留着 “禁止杀生”“赈济贫民” 等传统环节,与战争和侵略是毫无联系的,从未涉及军事或国家意识形态。
山笠节的本源与战争本来毫无关联,为何会沦为军国主义工具?这背后是日本政府系统性的精神动员策略。
在日本裕仁天皇的昭和初期,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膨胀,以及对外扩张野心的加剧,政府系统性把传统文化融入进“国民精神总动员”的体系之中。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文部省发布《国民精神作兴方案》,要求各地节日必须与“忠君爱国”“皇国使命”等理念相融合。
根据日本文部省军国主义精神的号召,福冈地方当局与军方合作,对山笠节进行“现代化改造”。如原本象征净化与祈福的“山笠”神轿,换为具有“武士魂”的神相。巡游路线上,增设靖国神社分社等具体的参拜环节;参与者统一穿着仿制陆军军服,巡逻路上高唱着《拔刀队》《征露歌》等军歌。
在1938年,为了彰显军国主义野心,日本正式把山笠节列为“大东亚共荣圈文化宣传项目”,成为向东亚占领区展示“日本文明优越性”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如《福冈日日新闻》报道:
在山笠节的“追山”竞赛,竟然被改为“军事体能演练”,抬舆重量增加至 1.2 吨,要求参与者以 “冲锋速度”的形式完成巡游,获胜的队伍可优先获得“从军资格”。当时,神社神官在祈福仪式中还加入 “为皇军圣战祈愿” 的内容,注入了军国主义色彩。
根据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馆藏的 1615 页战犯庭审笔录显示,731 部队的确存在通过“民俗活动”,借此掩盖细菌战痕迹。
在电影《731》中,从事细菌武器研究的731部队,在哈尔滨驻地附近举办了“简易山笠巡游” 。在巡游节上,士兵抬着简化版的彩服穿行,虽然保留着传统纹饰,却隐约可见“防疫给水部” 的字样——这一细节恰恰戳中了历史的痛点。
731部队对外的正式名称是“关东军防疫给水部”,都是打着“防治疫病” 为幌子,本质却是进行活体细菌实验。在电影中揭示731部队流行防瘟疫的山笠巡游节,实质也是日军借着“防疫”的名义,从事细菌武器研究的反人类罪行。
根据《731 部队档案资料汇编》记载,1942 年日军在哈尔滨举办 “建国纪念庆典” 时,曾组织伪满洲国的人员做“民俗巡游”,巡游内容也有模仿山笠的抬舆活动,就是打着为民众提供防止疾病的口号,目的是掩盖细菌武器和活人实验研究。
与电影中“整洁的实验基地”被美化为日军优厚战俘待遇,山笠节的“祈福外壳”恰恰也暴露了侵略者“以文明之名,实质行野蛮之实”的真实本质。
四 核心总结电影《731》揭露的并非个例,却是抗战时候日军文化战略的冰山一角。根据史料显示,在侵华战争,日本系统性改造中国本土民俗节庆,并且转化为战争动员与罪行掩盖的工具,山笠节就是典型的代表。
如在电影中出现山笠节出现游街的画像,乃是中国的关公、赵云的造型,乃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灵用在为日本侵华战争避瘟和祈福,不仅是弯曲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用在为日军侵华祈福和“造灵”,也是一种文化侵略。
电影《731》中的山笠节场景,如通过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破开了抗战时候日军“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圈”的表现。日本古代——镰仓时代民众为驱散瘟疫搭建的简陋架子,在战争时候被日军注入军国主义色彩,改造为侵略工具,这是山笠节异化的象征,也是抗战时候对中国的文化殖民象征。
日军这一种文化操纵并非个别例子,如日本殖民台湾时期,拆中国传统海神——妈祖庙,改建为神社,强迫民众祭拜天照大神,借此磨灭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山笠节的篡改正是侵华文化战略的一种翻版。
现在,日本山笠节已恢复祈福的本色,每年吸引包括中国游客在内的数百万游客参与。但电影《731》告诫我们,传统文化价值在于对生命与正义的坚守。
电影《731》对山笠节细节的恢复,乃是对731部队暴行的历史铭记。这一切警示我们,当日军试图将承载“驱疫救民”初衷的山笠节,变为军国主义机器,用来掩盖活体实验、细菌战等反人类罪行的工具时,文明也变为暴行的遮羞布。铭记这一份被篡改的历史,才能真正守护人类文明共同的底线。
来源:city电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