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那天我刷到一条弹幕:“这片子要是早两年放,我爷爷可能就不会骂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事了。
国庆那天我刷到一条弹幕:“这片子要是早两年放,我爷爷可能就不会骂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事了。
”3372万的首日票房,第二天就破亿,数字蹦得比热搜还快,可真正让我坐直的是猫眼刚更新的7.8亿——它没靠排片碾压,全靠口碑一点点啃下来的。
我二刷的时候旁边坐着个穿汉服的姑娘,电影放到张子枫在板门店用英文怼美军,她突然小声说“这翻译官好像我室友”。
散场后我去翻资料,发现剧组真的把1953年谈判桌原样搬进了摄影棚,连桌布上的烟灰位置都和联合国档案照片对得上。
更离谱的是,王砚辉用的钢笔是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丢过的那支——博物馆借的,拍完得还。
年轻人买账这事挺魔幻。
猫眼数据说20-29岁观众占了快一半,比《长津湖》多了12%。
我拉了个00后群聊,有人甩链接:“看完连夜补了《朝鲜战争》纪录片,原来‘钢少气多’不是口号。
”但也有人吐槽“煽情BGM一响我就出戏”,转头把票根折成纸飞机发了微博。
韩国媒体骂“歪曲历史”那天,北美票房悄悄破了82万美元。
最逗的是《好莱坞报道者》的标题:“中国终于拍出属于自己的《敦刻尔克》”。
中影转头宣布要拍第四部,讲长津湖后的地下情报战,我脑子里立刻闪过《风筝》里柳云龙吃纸条的镜头。
陈凯歌路演时说下部拍汶川地震,我前排的大哥突然吼:“别整那些虚的,就拍咱老百姓怎么活下来的!
”全场愣了两秒,然后鼓掌。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我们不是在看电影,是在找自己爷爷没讲完的故事。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