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贾樟柯的文章,题目写着“在平遥感受‘汇合点’”,一篇看似朴素的观感,却像一道试金石,问出文化下沉的现实难题与可能性。
有人在古城的夜色里计数那些放映灯泡,想弄明白一座县城能否把世界的电影带进乡间生活。
10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贾樟柯的文章,题目写着“在平遥感受‘汇合点’”,一篇看似朴素的观感,却像一道试金石,问出文化下沉的现实难题与可能性。
2017年首届影展在这座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拉开帷幕,古城自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旧巷与商号的记忆一直在石板路上回响。
影展走过九年,形成了一个有血有温度的节点:外来影片在此首映,创作者与观众在狭巷里互相看见。
贾樟柯在文中直陈目标:让优质影像资源从大都会流向基层,形成“流动”与“汇合”。
古城放映厅里,胶片味道被当代观影设备的白光冲淡,影像与生活混合成一种新的民俗景观。
数据显示,参展影片保持亚首映率逾六成,中国首映率年年实现完整放映,这让平遥成为亚洲影路上的重要节点。
此处的票房奇迹不只是数字:意大利片《还有明天》在平遥完成首映后,进入全国院线并在中国市场拿下可观成绩,说明小城首映能触发更大回响。
有人对影展抱持怀疑:文化下沉是否只是节日式的短暂热闹?
有评论指出,长期运作需要常态化的放映空间、青年扶持项目和地方财政支持。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平遥已不是单一的活动,它在过去数年中催生地方导演、激活乡土题材,成为新生力量的孵化器。
影展与古城之间的关系像一根细线,不断被新的项目、国际合作和青年论坛绑得更牢。
影展不光把电影带来,还带来了交流的方式:工作坊、放映后讨论、跨国创作对谈,让来自各地的年轻影人学会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表达。
社交平台上,观众对某些场次的排队照片点赞转发,讨论从影片叙事延伸到古城的生活日常,显示出影展既是剧场也是社群形成的场所。
经济层面上,文化活动带动的并非只是短期消费。
作为历史上晋商的重要据点,古城的民宿、手工艺与餐饮在影展期迎来客流,带动小微经济循环。
这个循环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策展能否从一次性活动过渡到年度机制,形成常态性的观影与教育链条。
文化生态有时需要矛盾的推动。
有人呼吁更多政府投入与政策支持,提出建立常设影像馆与青年导演基金;也有人强调市场化路径,鼓励更多院线与国际发行方在此试水。
两种思路在古城的影厅外并行,像古巷中的灯影,相互叠加又各自闪烁。
观影现场的细节最能说明问题:放映前的风声、茶摊上热气腾腾的面香、放映结束后年轻导演在巷弄里热烈的讨论声,这些感受比任何学术报告都来得真实。
贾樟柯在人民日报的文字把这种场景写进主流话语,把平遥从一种地方实践提升到公共文化议题的讨论台面。
投票话题:是否支持把影展经验复制到更多中小城市形成区域影像网络?
选项:支持 / 不支持。
这个讨论并不寻常,本质上在探问文化普及的路径选择:由上而下的政策驱动,或由基层自发的社区动能推动。
结尾回到起点,古城的影展像一处汇聚的港湾,既承载历史,也牵引未来。
人民日报的公开讨论让这场地方实验进入更广阔的视野,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如何构建常态化的放映与培训体系,如何在保护古城文脉的同时把现代影像生态安放其间。
若能把短期热潮转为长期机制,这座古城或将成为连接乡土与世界、影像与生活的持久“汇合点”。
未来可展开的研究方向包括中小城市影展的可持续运营模型与影展对地方文化产业的长期影响评估。
来源:敏哥要跟拖延症绝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