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以为战争片的幕后,无非是炸点够多、场面够燃,直到刷到《志愿军:浴血和平》的主创分享,我才发现自己想简单了。陈凯歌导演说拍这部戏用了2000多吨炸药、埋了数万个炸点,可真正难住团队的,根本不是这些硬核场面。
原以为战争片的幕后,无非是炸点够多、场面够燃,直到刷到《志愿军:浴血和平》的主创分享,我才发现自己想简单了。陈凯歌导演说拍这部戏用了2000多吨炸药、埋了数万个炸点,可真正难住团队的,根本不是这些硬核场面。
最难拍的反而是没硝烟的“文戏”。前两部主打战场厮杀,而这部聚焦“边打边谈”,谈判桌上的交锋比真枪实弹还考验功力。就像美军代表要求调换座位争“坐北朝南”的尊位,我方据理力争的戏,历史上真有其事[__LINK_ICON]。为了捕捉双方细微的表情,每场戏都要多机位拍摄,台词里的每句话都得符合历史逻辑,比设计炸点还费心思。
更打动我的是主创们的“较真”。为了还原真实,团队搭了近百万平米的野战工事,做了5万件道具、2.5万套军装。彭昱畅为演好姚庆祥,反复琢磨角色——这个22岁战士被伏击时,为不破坏谈判宁死不开枪。陈凯歌说,比起11600多个镜头的冰冷数字,松骨峰战役130人仅剩7人的故事才更有温度[__LINK_ICON]。
现在终于懂了,这部戏的重量从不在场面大小。那些对历史细节的坚守,对英雄的敬畏,才是幕后最动人的部分。当主创们带着“鸽眼石”谈“极致”与“捍卫”时[__LINK_ICON],他们早已用行动告诉我们:最好的致敬,就是把英雄的故事讲得真、讲得透。
来源:秀秀浅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