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影片的叙事实在是一言难尽,开场大屠杀之后,变得越来越不连贯。结构上的断断续续,使得观众根本无法沉浸到麦浚龙构建的那个超现实香港世界中。
文|漠九
说到《风林火山》,之前大家都会想到几个关键词,比如巨大的野心、失控的预算、漫长的延期。
上映后这些都是往事了,以后人们只会记住一条:崩溃的成片。
这部影片的叙事实在是一言难尽,开场大屠杀之后,变得越来越不连贯。结构上的断断续续,使得观众根本无法沉浸到麦浚龙构建的那个超现实香港世界中。
大量的情节推进,既缺乏动机,也没有后果,观众被迫在大量信息碎片中,艰难地拼凑故事的全貌。这部电影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系列穿插在枪林弹雨和拳脚交加之间的场景集合。
不知是不是和麦浚龙的音乐人背景有关,本片的剪辑遵循的是某种MV逻辑,它创造了一系列在视觉和情绪上似乎具备一定冲击力,但却是相对独立的瞬间或片段。
例如,影片开场李雾童在隧道中央的床上醒来的超现实场景,或是被精心调度得如同一场歌剧的葬礼场面,这些片段本身有一定视觉美感,但并不构成什么整体的美学感受。
角色总是在凭空消失和出现,一些关键人物被引入后,会消失很久,使得观众无法追踪他们的行为动机。当他们再次出现时,其举动往往显得突兀且缺乏铺垫。
影片又引入了大量的叙事线索,但许多都成了死胡同,程文星和小叶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条线索被赋予情感重量,暗示了杀手渴望救赎和退隐的内心世界,但最终却在混乱的赏金猎杀中被草草了结。
刘青云饰演的腐败警察王志达与警队内部的复杂关系网,同样被大大简化。观众得知炸毁医院的卧底是他的线人,这一情节本应引爆警队内部更深层次的信任危机和权力斗争,但影片也没有专心探索这条线索。对了,最后彩蛋那个打电话的镜头,模仿《无间道》的痕迹也太过强烈。
片中的明星是很多,但由于观众没有足够的时间与任何一个角色待在一起,所以无法真正从他们的角度去感受,这就导致片中没有任何一个真正值得观众支持的角色。
也许这种叙事上的破碎化,也包含了导演某种形式上的意图。影片所描绘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秩序崩塌、道德瓦解、信任荡然无存的混乱之地。因此,叙事结构的解体可以被视为对这一主题的形式上的呼应。
如果是这样,那我也要说,导演的尝试是失败的。
它并没有引发观众对末日主题的共鸣,徒然制造了理解壁垒,观影过程非常令人疲惫。
影片的核心驱动力,是李雾童通过制造大规模社会混乱来建立一个「无毒世界」的计划,它在思想上和实践上,恐怕都存在巨大的逻辑漏洞。对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影片并未给予充分的探讨或合理的解释。所以主角的核心动机,显得过于抽象,欠缺说服力,导致他所有行为都建立在一个不稳固的基础之上,像是拍脑袋想一出是一出。
其他关键角色的行为动机同样模糊不清。比如高级督察狄文杰,他在影片结尾突然化身为冷酷的正义执行者,究竟为什么?影片暗示他有一段悲惨的往事,但这怎么引发他的清场行动?那场灵堂对决也毫无智力含量,之前厉害得很的几个主角,突然都成了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所以这出戏感觉像是为了终结混乱,而强行设置的一个剧情工具,而非所有人物动机和能力之和的必然结局。
这种叙事上的烂尾普遍存在于影片的各个角落,使得整个故事看起来像是一个宏大建筑的废墟,处处可见精美的构件,却无法拼凑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再说人物,这些在华语影坛举足轻重的演员,被迫在有限的、不连贯的出场时间里,扮演一个个被削减至功能性的符号或原型——腐败的警察、孤独的杀手、工于心计的妻子……他们几乎没有空间去塑造角色的复杂性,去展现人物的内心变化,最终只能让他们在极度风格化的场景中,扮演一个个冰冷的剪影。
对我来说,《风林火山》现在更像是一座荒凉的坟墓,埋葬的是野心、偏执,和一种几乎达到病态程度的美学洁癖。
观看这部电影的体验,我们不是沉浸于一个故事了,而是像一位法医,被引至一具精心防腐、妆容完美的尸体前,任务是解剖其华丽的外表,探寻生命迹象消逝的原因。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个支离破碎、全员恶人的叙事迷宫,不仅是它失控的症状,而是它创作基因的核心表达。
因为这部电影的失控,并非源于混乱,恰恰相反,它源于一种极致的、令人窒息的控制。
麦浚龙想用手术刀般的精准去雕刻一场风暴,最终却只留下了一座风暴的冰雕。麦浚龙的导演签名,在其前作《僵尸》中就已清晰可辨。那部电影成功地将香港本土的僵尸喜剧传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招魂与净化,剔除了所有的戏谑与温情,代之以一种阴郁、潮湿、几乎凝固的美学风格。
这种风格倾向在《风林火山》中被无限放大,从一栋摇摇欲坠的公共屋邨,膨胀至一整座被冰雪覆盖的城市。如果说《僵尸》是一曲献给逝去类型片的精致挽歌,那么他希望《风林火山》是为整个香港所举办的一场奢华葬礼。
但影片的创作逻辑并非「我有一个故事,该如何用视觉来呈现它」,而是「我有一个视觉概念,该如何用一些故事的碎片来填充它?」
这种本末倒置,是理解其核心困境的关键。影片中每一个角色的站位、每一件家具器物、每一个镜头的构图和角度,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编排。然而当画布上的所有元素都被完美固定,生命也就随之静止了。
各种刻意的「拗造型」,正是这种生命被抽离后,只剩下姿态本身的僵硬感。演员们不再是角色,而是导演宏大视觉构图中的棋子,他们的任务不是表演,而是仅仅存在——以一种符合美学要求的姿态,静默地存在于那个冰封的世界里。
因此,影片的「失控」是一种悖论,它是在追求绝对控制的过程中,彻底失去了对叙事生命力的掌控。它像一个试图通过将蝴蝶钉在标本板上来研究飞翔姿态的昆虫学家,最终得到的,只是一个美丽却毫无生气的标本。
影片最核心、也最具争议性的视觉符号,无疑是那场覆盖了整个香港的大雪。在一个亚热带的港口城市降下漫天飞雪,这本身就是一种超现实的、充满挑衅意味的宣言。这雪,并非自然之物,而是纯粹的人造奇观,是导演意志的具象化。
这场雪的物理性存在,其背后所耗费的巨大资源与人力,恰恰隐喻了影片整体的美学策略:一种不惜一切代价、违背自然规律去构建一个纯粹形式世界的偏执。
雪,在这里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净化剂与抹除剂。它掩盖了香港为人熟知的湿热、嘈杂、拥挤与生机勃勃。
香港街头的霓虹在雪幕之后变得模糊而暧昧,铜锣湾街头的喧嚣被一种极不真实的吵闹所取代。
这层白色的滤镜,不仅改变了城市的物理景观,更重塑了其精神地貌。它将一个具体、充满历史与社会肌理的香港,抽象成了一个普遍性的、寓言式的末日舞台。
如果说影片的视觉世界是一座被冰封的城市,那么其叙事世界则是一个由幽灵组成的阎罗殿。片中由金城武、梁家辉、古天乐、刘青云等巨星所扮演的角色,完全就是一系列行走的符号与姿态。
他们被剥离了心理深度、个人历史与可信的动机,成为导演用以填充其冷峻画面的构图元素。他们的存在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西装的轮廓、脸上的伤疤、或是持枪时沉默的剪影上,而非内心世界的挣扎与选择。
既然电影实在没什么好说,这里还可以谈谈一个有趣的问题。像《风林火山》一样超时超支的制片灾难,就一定导致旷世烂片吗?
这还真不一定。
有挺多比较正面的例子。比如《现代启示录》在菲律宾的拍摄过程,本身就像是一部史诗级的灾难片,其传奇性几乎与电影本身齐名。原计划五个月的拍摄周期,因为台风影响、选角风波、后勤噩梦,还有白兰度耍大牌,被拉长至超过一年之久。
科波拉本人的那句著名总结,为这段经历提供了最精准的注脚:「我们在丛林里,我们人太多了,我们有太多的钱,太多的设备……然后我们一点点地疯了。」这句话不仅是对制作困境的描述,更成为了理解这部电影的钥匙,它将制作的现实与影片深入黑暗核心的叙事之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为了完成电影,科波拉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的个人资产,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和葡萄酒庄,几乎面临个人破产的绝境。然而,这部诞生于混乱的影片却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成就,它不仅在戛纳电影节上赢得了金棕榈奖,后来的票房也大赚特赚,并成为影史排名前列的战争电影。
《泰坦尼克号》是一个相似的例子,成本最初的1.1亿美元飙升至超过2亿美元,行业媒体普遍预测这将是一场历史性的票房灾难,把它说成一艘注定沉没的制作。而结果我们都知道了。
改变当代好莱坞历史的《大白鲨》,制作预算从400万美元翻倍至900万美元,拍摄过程更是一场后勤噩梦。那只机械鲨鱼道具持续失灵,迫使年轻的斯皮尔伯格不得不放弃直接展示鲨鱼,转而通过悬念和暗示来营造其存在感。这一无奈之举,如今被誉为电影制作的「神来之笔」,影片也大获成功。
还有《陆上行舟》,由于导演赫尔佐格对真实的痴迷,驱使他在秘鲁丛林中,动用人力将一艘重达320吨的蒸汽船拖过一座山丘。整个制作过程灾难不断,出现了人员伤亡和主演克劳斯·金斯基臭名昭著的暴躁行为,使其成为导演意志力近乎疯狂的传奇范例。
但大多数时候,超时超支的制片灾难,会带来一部毫无疑问的烂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未来水世界》《割喉岛》都是这样的例子。而科波拉的《大都会》则是最新的案例。科波拉自筹1.2亿拍摄此片,其制作过程同样充满混乱。影片在寻找发行商时也屡屡碰壁,在戛纳首映后收到的评价也十分失败,最终的票房开画成绩更是灾难性的。这仿佛是科波拉在《现代启示录》上那场豪赌的当代回响,但结果却远没有那么幸运。
对华语片来说,麦浚龙或许是想对标王家卫。
《阿飞正传》《东邪西毒》《春光乍泄》《2046》《一代宗师》都近乎于是制片灾难,但结果常常不错,这些影片的拍摄过程,也已经被传奇化,成了王家卫蜜汁光环的一部分。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制片灾难是大师级作者导演的特权。
不过,平心而论,《风林火山》并不是那种旷古绝今的烂片,它只能算一个平庸的烂片。换言之,烂得并不出色,并不让人眼前一亮。它那些不太好的地方,都没有完全出乎观众的意料,这是它比不了《富春山居图》《王朝的女人·杨贵妃》《阿修罗》的地方。
对,差点忘了《阿修罗》,这才是华语影史超越一切的制片灾难加旷世烂片。耗资高达7亿,票房不到5000万。
这就有点奇怪了,《风林火山》并不是那种懒惰、安全的流水线行活儿烂片,它明明是高概念、强风格化的,但仍然这么平庸的烂,没法烂得让人提提神,产生强烈的吐槽欲。
可能是因为它的风格失衡与内耗,带来的是一种吞噬的效果,观众感受到的不过是扫兴和沉闷,并没有多么震惊和好笑。
它对诺兰、王家卫、《无间道》的学徒式的风格模仿,也令它更像是一个体系之内的正常产物,无法超越我们这些检阅过无数烂片的观众的已有认知。
所以啊,《风林火山》如果想靠烂留名影史,也还不够格。
来源:虹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