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演陈凯歌在首映现场谈到,他自己也分不清是观众陪着志愿军三年,还是志愿军陪伴了观众三年。
一年一度的国庆,观众终于迎来了《志愿军》第三部《志愿军浴血和平》。
导演陈凯歌在首映现场谈到,他自己也分不清是观众陪着志愿军三年,还是志愿军陪伴了观众三年。
从筹备到上映,历时五年,倾注了他全部的热情与敬意。这也是他拍得最久的一部电影。他坚持,希望这些人的经历不会被历史遗忘。
除了对史实的还原、战争大场面的塑造,更感人的是影片刻画了一个个生动的普通士兵。
他们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也是父母的孩子,是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饰演黄继光的周政杰谈到扮演这样家喻户晓的人民英雄压力很大,他怕不能表达好角色,但他深知黄继光不仅是历史书里的英雄,更是一个有家庭、有恐惧、也有情感的年轻人。
所以他不只是诠释一个符号,更努力还原一个活生生的人。
电影在强调真实的也让观众记住了无数个名字。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下,大家不只是被故事牵动,更像是牵挂着老朋友一样关心这些人物的命运——李晓失去了哥哥和父亲,她怎么样了?失踪的李默尹还有希望归来吗?吴本正是否找到了张孝文?孙醒去了哪里?
历经三部曲,系列的终章揭示了“边打边谈”的新战局,也拓展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关系。通过陈凯歌的镜头,原本被战争片忽略的细腻情感得以放大——女性间的互相扶持,女孩成长为战士;奋勇的英雄,也有给母亲寄照片的柔情;前线硬仗背后,更多看不见的、不穿军服的英雄在默默努力。
有的人倒在了黎明前,有的人带着他们的希望继续前行。
⚠️内容涉及部分剧情
01
女性力量的多重展现
《志愿军浴血和平》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有成长、专业、观念冲突等层次,李晓这个角色贯穿三部曲,而新加入的林月明(宋佳 饰)则成为她的队长。
在铁原阻击战后,李晓跟随部队来到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林月明带领翻译队,用石头拼成和平鸽并写下“welcome”,迎接谈判代表。
李晓不解,那些让哥哥牺牲的人,值得欢迎吗?她还深陷失去亲人的痛苦,只想回到原部队,觉得那里才是真战争。她向林月明诉说了哥哥的故事,眼泪止不住。
林月明静静聆听,没有强求改变李晓的想法,而是郑重地表示会记住她哥哥的故事。
其实林月明丈夫在解放前牺牲,未见新中国成立。她们的人生选择不同,但都背负着失去至亲的伤痛。
谈判桌上的较量同样激烈,两人相互陪伴,共同面对危机。
一次美方拿出六万页漏洞百出的资料,林月明亲自调度翻译队连夜校对;清晨如约把资料交到乔冠华桌上,令人动容。
在林月明的影响下,李晓逐渐意识到这里也是战场,她希望陪伴累病的队长,也渴望和平到来的日子。面对美方挑衅,她们不卑不亢,敢于回击。
她们不是“little girl”,而是实打实的战士。
现实中,无数女性从未缺席战争,是守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正如宋佳所言,电影中的女性,是千千万万女战士的缩影。
02
珍贵的人间情谊
拍摄战争群像最难的是整体与个体的平衡。导演陈凯歌认为必须在叙述过程中处理好“集体与具体”的关系。志愿军是一支队伍,也是成千上万个普通的人。
电影篇幅有限,如何让人物立得住脚?
答案或许是情感——穿越时间与空间的语言。
亲情,是支撑许多角色前行的动力。
李晓的哥哥李想牺牲,父亲李默尹失踪,所有人都认为父亲不在了,但李晓坚持“只要名字没移出失踪名单,她就相信没牺牲。”
黄继光这个通信员念念不忘写信给母亲。他攒钱买墨、学写字,用力写下自己的名字。出征前,他最后嘱咐队友“别告诉我娘。”
友情,也在战火中发光。
孙醒重返前线,遇到了新战友张孝文(吴昊宸 饰),张孝文在战场受伤,孙醒不顾炮火救他回来。看到张孝文在硝烟中举起的手,孙醒想起了松骨峰的老友,也有了对未来的希望。
张孝文说“这次你背我,下次我来背你。”没想到一语成真。他理解了孙醒的决心,选择带着他的信念活下去。
张孝恒牺牲后,吴本正一直在寻找弟弟张孝文。因为一个承诺,他与张孝文一起去了坦克学校,将他的安全视为第一责任。虽然只因名字一样结缘,但情义是真诚的。
恩情也同样动人。
影片真实展现了美军细菌战,许多战士感染鼠疫等病。
杨三弟患肺鼠疫,需要人工吸痰。护士张娟主动承担,每天为多个病人操作,自己感染去世。
杨三弟没忘记她,之后当面对美军俘虏时,他揭开伤疤质问飞行员。随着他的坚持,有25名飞行员公开承认参与细菌战。
战争让一切都充满不确定,生活的坚固依靠成了情感本身。
是这些亲情、友情、恩情,成为无坚不摧的动力。
03
没有军服的隐形英雄
陈凯歌曾透露,筹备时他与编剧花了十天时间专注于人物设定,希望展现过去战争片没有描绘过的角色类型。于是影片塑造了许多“没有军服”的英雄。
朱亚文扮演的军工专家吴本正,起初还存有怀疑,但成为坚定战士。
彭昱畅饰演的中立区警察姚庆祥,面对生死时坚守底线,在最危险的情况下,选择不扣动扳机,守护原则。
“联合国军”发动绞杀战,切断交通线。史光明带领后勤抢修铁道,螺丝用尽,他用身体顶住呼啸的列车。
赵安南往返前线与后方一百次,运输物资,总在说要回家,却始终没有停下步伐。
映后,有观众问陈飞宇如何理解孙醒的抉择,为何要在那个时刻说出自己的愤怒?
陈飞宇认为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目睹太多战友牺牲后,他选择说出压在心底已久的情绪。
“选择”——这个词阐释了角色的行为底层逻辑。英雄不是天生,而是在困境中做出坚定选择。
个体的决定汇入群体的命运,个人与时代紧密相连。
抗美援朝不止是军人的战斗,更是民族的团结与自卫。
如何讲述这些故事,也是创作者的一种选择。
陈凯歌曾说,视觉技术的发展削弱了文学在电影里的核心地位,但他坚持“人性刻画”才是电影的底色,只有关注人的情感和关系,塑造鲜明人物,作品才真正有力量。
真实人物和情感才是光影中最动人的部分。那些在战争中被忽视的人、那些需要被记住的命名、那些在英雄背后撑起名字的普通人,都值得被铭记。
正如林月明记住了李想,李克农记得崔如山,张孝文记得戴如义……
历史不会遗忘,我们也会牢记,而这个时代依然需要这样的创作者。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