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第一,票房垫底,国庆档没搞错吧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4 10:14 2

摘要:刚从警校毕业的毕正明(王安宇 饰)申请加入反扒小组,特殊的童年经历,让他有一个抓贼的梦。

票房垫底。

口碑第一。

国庆档的最大反转在这里——

毕正明的证明

票房1456万,不及其他国庆档一半的票房。

天崩开局。

但谁也没想到。

争议,反倒压低期待,成为弯道超车的优势。

豆瓣7.5,目前全场最高。

为什么?

Sir今天就来聊聊——

这部片到底做对了什么?

01

还是得从故事说起。

首先承认,《毕正明》的基调是刻板的。

它讲了一个猫捉老鼠的故事——

刚从警校毕业的毕正明(王安宇 饰)申请加入反扒小组,特殊的童年经历,让他有一个抓贼的梦。

正直、勇敢,更是成绩第一的数值怪。

但他输在哪?

太耀眼。

而反扒的重点,是藏。

要抓贼,你得比贼更像贼。

不会藏,让毕正明第一天出任务就遭了殃。

白天。

他与以大白桃(张天爱 饰)为首的荣门小贼过招,以光溜溜的裤兜告终。

晚上,撞见贼帮里的“调白”,顶级老偷花手(王彦霖 饰)潜逃,两人在铁轨缠斗,被对方一个反手挑断了脚筋。

第一场,毕正明输得透顶。

这反而激起观众的兴趣——

猫没了爪子,还能做猫吗?

影片的回答是:

将计就计。

毕正明没经验是真的。

但小偷对他脸生,也是真的。

没人会怀疑瘸子是条子。

不如以此为引,成为最好的钩子。

坚信“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毕正明,还是那个毕正明。

他怀着对花手的愤怒,接近大白桃,打入敌人内部——

真贼偷钱,假贼偷心。

-我师父大白桃都不知道

你就敢上161?

他成功了。

但问题是,埋伏了,然后呢?

毕正明是生瓜蛋子不说。

八九十年代,能在警察眼皮子底下发展壮大的贼帮,又何止是卧虎藏龙。

毕正明的潜入,不光对他,对整个反扒大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以荣门为代表的贼帮。

那是个包括观众在内,所有人都急于一窥的新世界。

02

可以看出,《毕正明》的故事其实并不特别。

它很像老港片的延续。

比如毕正明的卧底身份,以及与罪犯之间的情愫,很容易让人想起早年吴宇森、林岭东之类的卧底片,它是“高秋”的挣扎。

或者反派花手,当他嚣张掀桌时,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个经典的角色:东兴耀扬。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甚至比《风林火山》更“港片”。

我们都知道现在“港片”这个招牌,人们已经厌烦了俗套,甚至厌烦了致敬。

可为什么《毕正明》却能成功偷师?

或许和前段时间的《捕风追影》一样,故事本身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掉链子就行,重点是电影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视觉奇观”。

它就是小一号的《捕风追影》。

具体来说,《捕风追影》所营造的奇观,当然是动作。

而《毕正明》,则是“偷”——

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偷和京剧一样,讲究手、眼、身、法、步,缺一不可。

步骤则有探、开、抠、夹,行云流水。

必要时还得借助道具。

刀片、镊子、烟饼、安眠药,甚至美女。

这是小。

大到组织脉络的三六九等——

荣门。

三横五纵,八支队伍,王不见王。

互不争抢地盘,轻者罚财,重者剁手。

火车是贼的猎鹿场。

从警局门口的摊贩到车站的小卖店老板,人人都能是他们的眼线和鹰犬。

毕正明加入大白桃的第一晚,就被她留了一个高难度作业:

三分钟内完成“偷芯”。

啥是偷芯?

第一招,青龙出海。

把钱包从口袋里悄无声息地拿出来,不惊动主人。

第二招,偷梁换柱。

将真钞换成点钞用的练功券,以免钱包瘪下去被迅速察觉。

第三招,完璧归赵。

把钱包放回口袋,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整个过程越快越好。

为了完成这一招,毕正明日夜苦练,最终也只能达到3分14秒。

而3分钟,也是贼帮练家子的记录。

是不是很“奇观”?

所以该算是《惊天魔盗团》版的《捕风追影》?

不止。

它和当年一大批比如“黑社会揭秘”、“地下社会揭秘”一样,还试图揭露出一整个“小偷江湖”的体系出来,让这视觉奇观多了真实的基底。

比如,影片会强调小偷内部的黑话——

富人叫横子,钱包叫皮子,钞票叫蒿子。

准备叫哈风,下手叫困风。

片中聂远饰演的反扒队长被荣门亲切地称呼为“周叔叔”,毕正明则被挑衅地称为“小奶猫”。

可见不光失主,荣门对反扒系统也有明确的划分。

片中更有这样一场戏——

当三横五纵的一支队伍因为偷了军用物资,换来警方对火车线路的严打时。

断了兄弟们财路的人,被荣帮要求赔付每条线路三万,八条一共二十四万。

负责带队的是花手。

他只花很短的时间就摸到了差不多的数,仅仅差几万。

那时的二十四万是什么概念?

八九十年代,三万元能买一套房,坪数可抵今天的好几百万。

只一趟车,就是一场大劫案。

而这也是荣门看似等级森严,实则暗流涌动的原因。

利益大到撼动了一切。

于是你可以看到,荣门内部斗争激烈——

花手与少爷都想争夺荣门老大的位置,而少爷手下的大白桃又由前任掌门曼姐亲手养大,而大白桃之下,还有众多叫不出名字的小杂鱼,每一个都可能为了利益成为三横五纵上的隐雷,一旦发作,可轰掉周遭攸关的一切……

所以没错。

《毕正明》的成功并不在于它讲了个多精妙的故事。

而在于它刻画了一个有说服力的地下江湖。

在这个地下江湖里,你可以看到完整的架构、隐秘的暗语、神奇的“技艺”、真实的人性,这些都是创作者下了苦功的地方。

也同样,是国产片极少涉及的部分。

它能够取得国庆档的口碑第一,并不意外。

03

当然,Sir之所以对《毕正明》偏爱,并不在于这些“有心”的部分。

而在于它的“无意”。

就像它的片名,“毕正明的证明”,本来说的是毕正明为了证明自己能当反扒警察而拼命抓贼,是个确定性的事件。

它证明的是“正义之道”。

但Sir看重的却是毕正明的“不确定”。

是他的怀疑与动摇。

怎么说?

其实如果你光从角色态度上来看,会觉得这是一个黑白分明的故事,正义的一方毕正明一直纯良,邪恶的一方花手则是邪恶到底,这其中并没有多少模糊的空间,相当符合当下追求“确定”的潮流。

但故事到了后半部分,毕正明却动摇了。

尤其是当他了解大白桃、江米条(石云鹏 饰)、二宝(于白水 饰)这个团伙后,开始明白这个家里有的不是贼,更有一个不被爱的女童,一个天南地北的方言都会说两句的漂子,一个被毒哑的残疾人。

毕正明意识到,他们的确是罪犯。

但犯罪不一定是因为恶,也有可能是无可奈何。

甚至到了最后。

当江米条和二宝看见拐带自己的人贩子时,罪犯变成了受害者,同仇敌忾的毕正明也产生了那个危险的想法——

盗亦有道。

正义与邪恶不能定义人,只能定义罪,正邪是可以被辩证看待的。

当然,这种思想随后就被队长驳斥。

他说,年轻人,你这样很危险啊。

队长有错吗?

没错。

就像一个电影中的细节——

当小偷们被抓时,大多都是冲着警察哈哈大笑,有的甚至吓唬起围观群众。

少有痛哭流涕甚至是磕头认错的场景。

这里可以看出《毕正明》一以贯之的态度是——

好人一定是好人。

坏人一定会付出代价,但他们不会改。

但队长没错,毕正明其实也没错。

毕正明作为一个新人,出入警队和贼窝的他,体会到的不光是世俗观念里的正邪不两立,更是一种中间带的堵塞。

贫穷、意外、灾难都可能让一个好人犯罪。

这其实是现实的残酷。

就像最有意思的一组对照,毕正明和花手。

他们从电影一开场就羁绊到最后。

讲的是一个人在岔路口的选择,带来的是善与恶的有始有终——

小时候毕证明因为在警察抓贼的时候憋不住尿,长大用一泡尿反击了贼人。

而小时候的花手用180度翻转的手杀了警察,喜欢音乐的他却再回不去学琴的路。

最后两人在火车厕所的那场打戏,其实是对这种“人生抉择”的一种悲剧性反思。

二十年后,两人又一次会面。

故交、敌人、警匪的三重身份,放大了这场戏的可看性。

但也让毕正明明白——

中间带的堵塞,关闭了罪恶走向光明的最后一条路。

于是留给罪犯的只能是相同的结局。

所以怎么说呢?


《毕正明》的分数,显然说明了在当下的商业片市场里,真正的“毕正明”太少。

以至于哪怕只是做好基本功,都有成为黑马的潜力。

题材会过时,但好作品不会。

从这个方面来讲。

毕正明和《毕正明》做的其实是同一件事——

对待旧事物不是一味淘汰,而是想办法革新。

只要承担99%失败的风险,就能做出1%的奇迹。

在不被看好的洼地里。

哪怕耗尽气力,也要翻出新的水花为止。

只要有一丝“毕正明”的努力。

流量也好、口碑也好、小众题材也好。

不光国庆档,乃至整个中国电影,就都能继续前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毒舌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