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拿奥斯卡,一边拍《生之欲》看哭人!黑泽明的双面人生太戳心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4 10:00 2

摘要:了解电影圈的人都知道,黑泽明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多高,1951年,他的《罗生门》一举拿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可是亚洲电影第一次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上拿到最高奖。

提到日本电影,绕不开的名字一定是黑泽明,有人把他捧上神坛,说他是“东方电影的灯塔”。

可也有人觉得他的作品里藏着矛盾,甚至连“电影天皇”这个听着特风光的称呼,他自己都不待见。

了解电影圈的人都知道,黑泽明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多高,1951年,他的《罗生门》一举拿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可是亚洲电影第一次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上拿到最高奖。

从那以后,他就成了日本电影的“代言人”,外国人提到日本电影,第一个想到的几乎都是他。

后来他还获得过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全球能拿到这个荣誉的导演屈指可数,他用作品把日本文化带到了全世界,说他是“国家文化外交的活名片”一点都不夸张。

可要是你以为他只会拍那些迎合国际口味的“大片”,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他拍的那些“时装片”里,满是对底层人的心疼和关注,就拿《生之欲》来说,主角是个一辈子唯唯诺诺的小公务员,查出癌症后才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电影里没有华丽的场景,全是普通人的挣扎和无奈,看哭了好多人。

还有《泥醉天使》,讲的是战后日本贫民窟里医生和黑帮的故事,把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底层人的苦难拍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他能在“国家名片”和“社会批判者”之间切换自如,其实答案很简单。

在国际上,他想让全世界看到日本电影的实力,让更多人了解日本文化。

可在国内,他深知作为导演的责任,不能光拍些光鲜亮丽的东西,得把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社会的问题拍出来,这种“分裂”不是装出来的,是他作为艺术家的良知和担当。

在电影圈,很多人都尊称黑泽明为“电影天皇”,觉得他的地位就像天皇一样崇高。

可让人意外的是,黑泽明自己却特别反感这个称呼,甚至从来都不接受,这可不是耍大牌,背后藏着他对日本历史的深刻反思。

熟悉日本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二战时期日本的天皇制,给整个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战后,日本进步的知识界和艺术界,都在反思天皇制的危害,觉得正是这种制度,让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催生了法西斯主义和暴力思想,还影响了后来的公司文化和社会风气,黑泽明作为战后日本艺术界的代表人物,自然也有着同样的思考。

他在很多采访里都隐晦地表达过对天皇制的批判,比如在《乱》这部电影里,虽然讲的是战国时代的故事,但里面国王的昏庸、家族的分裂,其实都是在影射天皇制下的权力腐败和社会问题。

他觉得“天皇”这个词,带着太多不好的历史印记,自己绝对不能和这个称呼扯上关系。

不光是黑泽明,当时很多日本艺术家都和他有一样的想法,他们不想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所以通过自己的作品不断反思历史、批判现实。

黑泽明拒绝“电影天皇”的称呼,就是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让错误的思想卷土重来,这种对历史的敬畏和责任感,比任何荣誉都更让人敬佩。

聊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黑泽明又有名又有实力,还有什么困境呢?

可实际上,他的创作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他遇到的问题,几乎是所有亚洲导演都会面临的难题。

先是“国际认可”和“国内市场”的平衡问题,很多亚洲导演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国际上获奖,让世界看到亚洲电影的魅力,可要是太迎合国际评委的口味,又容易被国内观众吐槽“不接地气”。

黑泽明也遇到过这事儿,他拍的《影武者》在戛纳电影节拿了奖,国际上一片好评,可在日本国内,却有观众觉得电影太“西方化”,少了点日本本土的味道。

其次是“艺术追求”和“社会责任”的矛盾,作为艺术家,肯定想在创作上不断创新,拍一些有深度、有艺术性的作品。

可作为生活在本土的导演,又不能无视社会问题,得用作品为老百姓发声。

黑泽明拍现实题材电影的时候,就有人劝他“别拍这么沉重的东西,没人爱看”,可他还是坚持要拍,因为他觉得这是导演的责任。

很多亚洲导演也有同样的纠结,拍商业片能赚钱,可总觉得少了点意义,拍艺术片能实现理想,可又担心没人看,赚不到钱支撑下一部创作。

还有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亚洲文化和西方文化差别很大,很多亚洲导演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奖后,会被西方媒体按照他们的理解去解读,有时候根本不是导演本来想表达的意思。

黑泽明的《罗生门》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些西方观众只看到了“人性的自私”,却没读懂里面对日本战后社会信任危机的反思,这种误解,让很多亚洲导演既无奈又头疼。

不过话说回来,正是这些困境,让亚洲导演的作品更有深度和力量。

他们在矛盾和纠结中不断探索,既拍出了能走向世界的好作品,又没忘记自己的根和责任。

黑泽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就算面临再多困难,只要坚持初心,就能拍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电影。

黑泽明的一生,就像一部充满矛盾却又无比真实的电影,他是国际影坛的“东方巨星”,也是日本社会的“批判者”。

他拒绝“电影天皇”的光环,却用作品赢得了比光环更珍贵的尊重。

他的故事,不光是一个导演的传奇,更藏着亚洲电影人对艺术、对社会、对历史的思考。

直到今天,他的作品还在影响着无数导演,而他面对困境时的坚持和担当,也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你还没看过他的电影,不妨找一部看看,相信你会对这位导演有更深刻的认识。

来源:鳄娱海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