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皮肤野蛮人”到主角!好莱坞印第安人形象百年蜕变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3 14:00 2

摘要:本来想再夸夸《与狼共舞》有多突破,后来发现那部片还是围着白人军官转,印第安人顶多算“重要背景板。”

最近重刷《花月杀手》,才发现这片子跟以前好莱坞拍的印第安人故事完全不同。

本来想再夸夸《与狼共舞》有多突破,后来发现那部片还是围着白人军官转,印第安人顶多算“重要背景板。”

好莱坞花了一百多年,才把印第安人从“只会打人的野蛮人”拍成有血有肉的主角,这过程里藏的套路和转变,说出来还挺让人感慨的。

早期好莱坞:印第安人只能当“反派工具人?”

1914年有部叫《艾徳布许峡谷之战》的片子,导演是D.W.格里菲斯。

这片子里把印第安人塑造成“红皮肤恶魔”,一群人围着白人家庭打,最后等骑兵来救场。

你想啊,那时候拍片子的大多是欧洲移民,他们连印第安部落的真实生活都没见过,能拍出啥靠谱的形象?后来这种场景成了西部片的标配,好像印第安人天生就是用来给白人当反派的。

到了1956年的《搜索者》更离谱,约翰·韦恩在里面把维护白人那套表现得特别直白。

片子里只讲“天定命运”,说白人开拓土地是应该的,却把印第安人遭遇的屠杀、迁徙和疾病全抹掉了。

那时候现实里的印第安人还被限制在保留地呢,直到60年代才慢慢拿到投票权、经营权这些基本权利。

1968年《印第安人公民权法》通过后,他们才敢站出来说“我们不想再被这么拍”。

70年代的时候,风向好像有点变了。

1970年出了部《蓝衣士兵》,用越战当比喻,拍了美军屠杀印第安人的场面,《纽约时报》还说它“诚实又残酷”。

同年还有《小巨人》,达斯汀·霍夫曼演了个被切罗基人养大的白人孤儿,里面用黑色喜剧讲了屠杀的事,印第安演员酋长丹·乔治还让观众记住了。

本来以为这是个好开头,可后来发现还是难。

1988年的《战争派对》里,印第安演员比利·沃斯演了个被逼到绝境的青年,本来结局是他主动投降,结果制片方硬剪成“疯狂攻击”。

搞不清他们为啥要这么改,后来才想通,怕是怕观众不买账,毕竟那时候好莱坞还习惯让白人当英雄。

1990年的《与狼共舞》拿了奥斯卡,也用了印第安演员,可故事还是围着白人军官转,深层里还是没把印第安人当主角。

1992年《最后的莫希干人》让原住民演重要角色,2015年《荒野猎人》加了真实的印第安语言,格蕾丝·多芙的表演也撑住了故事,可这些改变总像“差一步”。

直到《花月杀手》出来,才真的不一样了。

这片子本来想以联邦探员为主角,可斯科塞斯团队走进奥塞奇社区,听了他们的记忆和故事后,决定把重心放在奥塞奇人的苦难上。

奥塞奇族不光给了史料和场景,还直接参与制作,婚礼、葬礼、命名这些文化细节,都是部族长老和艺术家亲自指导的。

布莱克富特人演员莉莉·格拉德斯通演的莫莉,直接成了片子的灵魂。

奥塞奇族大使查德·伦弗洛说“不是一两个顾问,是整个社区都参与了”,说实话,这话听着就觉得踏实。

奥塞奇艺术家但丁·比斯-格雷森还在片里现场作画,疫情让制作延期,反而给了团队更多时间研究。

《花月杀手》能成为分水岭不是偶然的,它终于不再讲白人英雄的故事,而是把镜头交还给了被历史压了很久的印第安人。

加拿大原住民导演加迪纳说“以前不敢说自己是印第安人,现在能骄傲地说出来”,很显然,观众也开始真的关注原住民了。

回头看这一百年,好莱坞对印第安人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美国社会对原住民态度的缩影。

从一开始的扭曲、忽视,到后来想弥补却找不准方向,再到现在终于愿意把话语权交出去。

这步走了一百多年才到,虽然慢,但总比原地不动好。

未来要是能有更多原住民自己当导演、写剧本的片子,那才是真的让他们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

毕竟,只有自己讲自己的故事,才不会再出现“被剪改的结局”和“被抹掉的历史。”

来源:梦回重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