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文到电影: 《浪浪人生》背后是蔡崇达畅销400万的《皮囊》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6:33 1

摘要:继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被成功改编为影视剧,蔡崇达的作品《皮囊》再次展现出散文与电影之间叙事转译的蓬勃可能。由黄渤、范丞丞主演的国庆档影片《浪浪人生》正是从蔡崇达那本畅销逾400万册的散文集《皮囊》中生长出来的。它并未停留在文字的表层复述,而是完成了一次成功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继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被成功改编为影视剧,蔡崇达的作品《皮囊》再次展现出散文与电影之间叙事转译的蓬勃可能。由黄渤、范丞丞主演的国庆档影片《浪浪人生》正是从蔡崇达那本畅销逾400万册的散文集《皮囊》中生长出来的。它并未停留在文字的表层复述,而是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影视化转译与精神升华。

《皮囊》封面

从散文到电影的叙事转译

电影《浪浪人生》与原著《皮囊》的关系,可概括为“神似而形不拘”。它既牢牢抓住了原著的精神内核,又在叙事结构与表现手法上大胆创新。影片精准地继承了《皮囊》的核心命题——在生活的风浪中,家庭是每个人最后的港湾与力量源泉。无论是书中母亲执意建房的坚持,还是电影中一家人共担债务、协力划舟的情节,都在诠释同一种信念:“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句原著中阿太的箴言,也成为影片中“疯浪”一家面对逆境时的精神底色。

《皮囊》原作是由14篇散文构成的合集,叙事松散、情绪绵长。编剧巧妙地从书中提炼出“黄荣发一家”作为叙事核心,将散落的人物与故事线索——如张美丽、阿小等——重新编织,构建出一个更紧凑、更具戏剧张力的家庭故事。这一改编,成功将散文的“情绪流”转化为符合影视叙事规律的“故事流”。

在情感基调上,电影也作出了重要调整。原著散文天然带有沉重与哀伤的质地,而在韩寒监制的影响下,影片融入了鲜明的悲喜剧风格,通过喜剧角色(如付航饰演的阿小)的穿插,平衡了叙事的沉重感,最终呈现出一部有笑有泪、温情与励志并存的作品,可视为对原著情感维度的一次丰富与拓展。

《浪浪人生》与原著《皮囊》的关系,是一次典型的双向成就。电影借用了文学的筋骨与深度,使自己在娱乐属性之外,具备了值得咀嚼的文本厚度;文学则借助电影的广泛传播与情感感染力,让《皮囊》中关于家庭、生命与奋斗的价值观,以更通俗、更直观的方式,触达了更广泛的受众。

《浪浪人生》并非《皮囊》的简单图解,而是一次用光与影写就的深情致敬。它让我们看到,好的故事内核能够穿越媒介的壁垒,在另一种艺术形式中获得新生。

善于书写普通人命运故事

今年4月获人民文学奖

蔡崇达,1982年生于福建晋江,曾担任《中国新闻周刊》《GQ》等媒体主编非虚构写作的背景,深刻塑造了他的文学风格,使其散文作品兼具冷静、客观的纪实力量与直指人心的情感穿透力。

蔡崇达(左1)获人民文学奖(《人民文学》杂志供图)

他的创作始终围绕闽南故乡展开,逐步构建出意蕴深厚的“故乡三部曲”。其中,《皮囊》作为散文集,已广为人知;《命运》作为长篇小说,进一步讲述了《皮囊》中阿太的故事,探讨几代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抉择与沉浮;《草民》作为中短篇小说集,则聚焦闽南东石镇如野草般坚韧的普通人。此外,2025年出版的新作《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也将延续其对故乡、陪伴与成长的思考。2025年4月,蔡崇达的中篇小说《命运慢跑团》获人民文学奖。

不止《皮囊》:散文影视化的浪潮

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也被成功搬上荧幕。该剧以细腻的镜头语言,还原了北疆牧区的自然景观与牧民的生活质感,将散文中碎片化的日常书写,转化为连贯而富有诗意的叙事流。这与《浪浪人生》的改编路径虽有不同,却共同印证了一个趋势:优质的散文作品正日益成为影视改编的宝贵资源。

无论是《皮囊》还是《我的阿勒泰》,它们的成功转译都表明:散文的影视化,关键在于捕捉原文的神韵与质地,并以影视语法重构其叙事逻辑,从而实现从“文学意境”到“戏剧情境”的跨越。

来源:恋曲星辰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