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夏天好莱坞的票房算是彻底凉透了,扣除通胀因素后,这成绩居然是1981年以来最差的。
2025年夏天好莱坞的票房算是彻底凉透了,扣除通胀因素后,这成绩居然是1981年以来最差的。
之前整个行业还喊着“撑到25年”的口号,觉得今年夏天能让票房反弹一把,结果盼来的却是这么个结果。
说实话,好莱坞票房走下坡路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2018年那会儿多风光啊,993部电影拿下118亿美元票房,还卖出13.11亿张电影票,都是历史新高。
2019年稍微降了点,票房113亿、票12.25亿张,那会儿谁也没多想,觉得就是正常波动。
可2020年疫情一来,影院一关,这票房就再也没回到过之前的水平,连十亿张电影票
这个坎都迈不过去了。
本来2021到2023年,票房看着每年都在涨,大家还以为慢慢能缓过来,结果2024年又掉链子了。
明明比2023年多上了85部电影,票房反而降了3.8%。
有人觉得这就是个小挫折,可Cinelytic集团的CEO托比亚斯·奎瑟不这么看,他说这是可怕的“新常态”。
奎瑟他们公司可不是随便说说,人家有个AI驱动的平台,专门分析19个指标预测票房,准头特别吓人。
2025年第一季度,他们预测票房是14.004亿美元左右,实际出来是14.234亿美元,准确率98%;第二季度预测25.98亿美元,实际26.73亿美元,准确率97%。
更牛的是,这全年预测去年11月就发了,那会儿2025年的电影还没上映呢。
奎瑟以前是做独立电影制片人的,他说当初搞这家公司,就是因为看到数据吓了一跳,只有3%的电影能收支平衡,80%的独立电影根本没机会上映。
“很显然,拍出来的电影和市场需要的电影根本对不上”,他八年前就发现,好多人把创意和剧本变成能融资的项目时,连足够的数据和信息都没有,根本做不出靠谱的商业计划。
他的团队也挺特别,有制片人、工作室高管,还有个在NASA干了15年的火箭科学家带着团队。
他们开发的软件,能让电影人输入预算、潜在评级、是不是IP、有没有续集这些19个属性,然后算出项目最可能的市场价值。
老实讲,以前总觉得票房预测就是瞎猜,现在看这AI的表现,以后电影行业怕是真得靠数据说话了。
观众现在也越来越挑,去不去影院、在家看流媒体,分得特别清楚。
奎瑟还开玩笑说,“这精灵永远回不到瓶子里了”,想再像以前那样,把家庭录像带从观众手里拿走,逼他们接受120天的影院独映期,根本不现实,观众肯定不买账。
奎瑟说现在的市场环境,想让票房突破100亿美元都特别难,更别说回到2018、2019年近120亿的水平了。
在他看来,能到90到100亿美元,对票房来说就算不错的结果了。
不过也不是一点好消息没有,他的系统预测,观众其实挺需要原创内容的,毕竟看系列片也看腻了。
但问题是,想靠原创拉动全年票房,得有一大批原创电影都卖座才行,不是靠一两部就行。
华纳兄弟最近就挺给劲,创下了连续七部电影首映票房超4000万美元的纪录,而且好多都是原创,像《罪人》《F1》《武器》这些。
还有个信号也挺积极,好莱坞好像听进去奎瑟的分析了,据NoFilmSchool统计
,上个月就卖出8部待售的原创剧本,这是2017年3月以来单月最多的。
2025年到现在已经卖了19部,比2023年全年的11部、2024年8月前的14部都多不少。
本来想好莱坞这么多年的积累,怎么也能快点复苏,后来发现光靠老办法不行。
你看中国市场,《哪吒之魔童闹海》能拿151亿元票房成全球单片冠军,不就是因为把传统文化玩出了新花样嘛。
反观好莱坞,有时候太依赖IP和续集,反而丢了原创的魂。
现在影院和流媒体也在找平衡,比如影院联盟提出的“混合发行”模式,有些电影可以缩短影院独映期,但核心大片还是得保证影院先上。
爱奇艺还搞了“云影院首映”,按用户观看时长分账,这样片方和平台都能拿到收益,不至于闹得太僵。
毫无疑问,好莱坞票房想回到以前的巅峰很难,但也不是没机会。
奎瑟的AI预测已经把行业的问题指出来了,接下来就看能不能靠精准的数据做支撑,多拍点观众喜欢的原创内容,再把影院和流媒体的关系理顺。
毕竟好电影不管是在影院还是在屏幕上,只要能打动观众,就有市场。
说不定以后好莱坞不用再纠结能不能回到120亿,在90到100亿的“新常态”里,靠好作品也能活出另一番样子。
来源:星河温柔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