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档的票房战刚打响,《志愿军3》就踩着首日3383万票房、23.7%排片占比的成绩,坐上了档期冠军的位置。可看着票房数据的陈凯歌,脸上恐怕挂不住笑——这个冠军更像块“烫手山芋”,口碑差评正顺着票房榜单往上爬,把“五年心血”的招牌烫得滋滋作响。
国庆档的票房战刚打响,《志愿军3》就踩着首日3383万票房、23.7%排片占比的成绩,坐上了档期冠军的位置。可看着票房数据的陈凯歌,脸上恐怕挂不住笑——这个冠军更像块“烫手山芋”,口碑差评正顺着票房榜单往上爬,把“五年心血”的招牌烫得滋滋作响。
谁都能看出这冠军的含金量有多低。上映次日9小时票房刚过2000万,累计破5500万的速度远不如前作,业内预测最终票房能破8亿都算乐观。要知道这系列总投资砸了15亿,前两部票房加起来都没回本,第三部本是翻盘的关键,如今却成了“扶不起的阿斗”。更尴尬的是,同档期里它上座率还拼不过《731》,高排片撑起来的票房,更像影院给主旋律题材的“面子”,而非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
票房疲软的根子,早埋在口碑的烂泥里。观众走出影院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到底是《志愿军》还是《陈飞宇传》?” 作为完全虚构的角色,陈飞宇演的“孙醒”硬是成了三部曲的“铁打主角”——吴京、朱一龙这些大腕轮番下线,他却从松骨峰活到金城战役,第三部里还升了副排长,戏份咔咔暴涨。为了给儿子加戏,剧情硬伤看得人直皱眉:美军小股部队闯后方偷袭,这种违背历史的桥段,只为让他救张子枫演的角色;谈判桌上剑拔弩张时,两人还能凑时间私会,一句“我请了一小时假”把战争片拍成了偶像剧。
最让观众意难平的是对英雄的轻慢。真实英烈黄继光的戏份只剩浮光掠影,虚构的孙醒却能拥有“胯火堆追敌”的好莱坞式高光时刻,连下线都要设计特殊剧情——在中立区被美军偷袭,用“不掏枪守承诺”的戏码烘托主题。陈凯歌嘴上说着“写出战争中的普通人才有温度”,实际却把胶卷都给了儿子的“超级战神”,难怪有人吐槽:“15亿捧儿子,把历史题材当私货筐”。
更讽刺的是陈凯歌的“努力”与结果的割裂。他总提拍了521天、用了2000多吨炸药、拍了一万多个镜头,说这是“万里烽烟中的创作”,可观众看到的却是碎片化剪辑、硬煽情的演讲,以及“边谈边打”主线被搅得稀烂——陈飞宇下线后,剧情直接变成“战争短视频合集”,一会儿拍坦克一会儿拍冲锋,连个完整故事都没讲明白。他想复刻《长津湖》的成功,却忘了观众看主旋律,看的是英烈风骨,不是星二代的“镀金秀”。
如今《志愿军3》的票房曲线已现颓势,8亿的预期票房连覆盖成本都难。陈凯歌或许真的想拍好战争中的“人”,但当父爱盖过对历史的敬畏,当私货挤占了英雄的空间,再震撼的炸点也炸不醒沉睡的口碑。这个靠排片堆出来的首日冠军,终究成了照妖镜——照出了情怀透支后的尴尬,也照出了导演最该清醒的现实:观众可以为志愿军致敬,却不会为“夹带私货”买单。
原创作品,禁止抄袭;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来源:岁月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