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9月30日票房数据定格在15亿以上,《731》用13天完成了现象级逆袭——不仅稳坐2025年9月档票房冠军,更以26.54亿的档期总成绩刷新影史纪录,将"首映日26.9万场排片""3天破10亿"等三项纪录收入囊中。
当9月30日票房数据定格在15亿以上,《731》用13天完成了现象级逆袭——不仅稳坐2025年9月档票房冠军,更以26.54亿的档期总成绩刷新影史纪录,将"首映日26.9万场排片""3天破10亿"等三项纪录收入囊中。
这场票房狂欢里,既有观众对历史的集体致敬,更藏着王志文等诸多演员用零片酬浇筑的专业重量,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9月18日上午9点18分,带着"警钟长鸣"标识的《731》准时开画。这个刻满历史印记的时间点,让影片从上映之初就超越了普通商业电影的范畴。首日3.176亿票房冲进影史首日榜前20,26.9万场排片相当于全国每座影院单日放映近15场,这份爆发力震撼了市场。
上映第二天票房破4亿时,观影人次已超千万,青年观众占比远超同期主旋律影片;第三天直冲10亿大关,将多项周票房纪录甩在身后;9月21日,12亿票房的消息传到海外,纽约、洛杉矶影院紧急加场,外国观众在社交平台留言:"终于知道这段被掩盖的历史有多沉重"。
即便有国庆档新片的蓄力,影片《731》仍以超70%的票房占比蝉联周冠,最终用15亿+战绩证明了严肃历史题材的市场号召力。
票房数字背后,是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影院经理透露,不少年轻人带着长辈二刷,"年轻人想了解历史,老人想确认记忆"。社交平台上,观众自发比对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史料、分享祖辈经历,让每一张电影票都成了历史记忆的"投票权"。
有报道称,15亿票房的基石,是演员们"成为角色"的虔诚。王志文用极致的沉默扛起了角色重量。这位以台词见长的演员,在片中靠大量无声戏传递力量,牺牲戏里"眼神慢慢失焦"的克制表演,让观众攥紧拳头却泪湿眼眶。
更动人的是,他与姜武、李乃文等主演全是零片酬加盟,这份默契源于对历史的敬畏。
东北零下32度的片场,演员们穿着单薄囚服连续拍摄八小时,冻到失去知觉了也无人抱怨。姜武为贴合小贩王永章减重十斤,用"市侩背后的生存智慧"诠释小人物的抗争;张家辉七天内决定加盟,线上签约后特意留长发蓄胡须调整状态;小演员因剧情残忍大哭,导演只好用撕碎画作的意象替代悲剧场景。正如影评人所言:"当王志文们放下片酬,才真正让角色站到舞台中央"。
当然,争议的声音同样存在:有观众觉得王志文角色戏份仓促,有人吐槽妆容与战时背景脱节。但这种挑剔恰恰证明,观众容不得历史题材有半点轻慢,而这份严苛,正是对创作诚意的另类肯定。
电影《731》的成功,是历史题材电影的一次重要突破。导演赵林山用十年磨剧本,六年跨国取证,在青岛1:1复刻731部队四方楼,小到毒气实验室细节都有史可依。剧组请来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把关,远赴美国查阅8000页解密档案,确认1549名受害者姓名,这份考据精神赢得央视新闻多次力挺。
虽然肯定的声音此起彼伏,但争议也如影随形:128分钟影片中,越狱戏占80分钟,直接展现暴行的内容不足15分钟,被质疑"历史成了背景板";预告片里的针管镜头在正片匆匆带过,被指削弱冲击力。
更核心的分歧在表达逻辑——观众期待"历史纪录片"的直接宣泄,导演却选择用"艺伎象征死神""孩童幻想飞翔"等艺术化表达引发思辨。
但没人能否认它的社会价值: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参观人数同比增长三倍,年轻人看完专程赴遗址凭吊;海外场次里,华人带子女二刷只为传递记忆[__LINK_ICON]。正如赵林山所言:"哪怕只让一个人记住历史,这部电影就没白拍",而这正是15亿票房的核心密码。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731》给主旋律电影写下了重要启示:严肃历史题材从不是市场禁区,关键是用真心对待历史。十年磨剧本、零片酬出演、1:1复刻场景,这些"费力不讨好"的坚持,恰恰是打动观众的关键。
它跳出"英雄拔高"的套路,通过王永章这样的小人物展现苦难中的抗争;36组残酷镜头改为黑白呈现,既守住尺度又保留冲击力,让主旋律摆脱了说教感。
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流量迷信"。影片"演员表现"评分远超同期作品,"冲王志文看片"成常见评价,证明扎实演技才是历史题材的"硬通货"。而最珍贵的收获,是历史记忆的苏醒——当影院灯光亮起,年轻人鞠躬致敬,老人拭泪回忆,这部电影便完成了使命。
王志文说:"票房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历史能被更多人看见"。15亿票房、9月冠军、三项纪录,这些光环终将褪色,但"你若记得,我便活过"的字幕背后,那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会因这部电影永远留在公众视野里。这,才是对所有创作者最好的回报。
那么,抗战影片《731》你看了吗?你认可王志文、姜武的演技吗?欢迎大家留言评论,一起来说说你的独到观点,并同步关注很哥解密吧!
来源:很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