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731》的上映,以震撼的镜头语言向我们揭露了日军人体实验的暴行。但我们不要把目光停留在惨绝人寰的人体实验场景,里面有一条更为诛心的暗线,向我们揭示了在侵华战争中日军对中国持续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战争——文化战争!
电影《731》的上映,以震撼的镜头语言向我们揭露了日军人体实验的暴行。但我们不要把目光停留在惨绝人寰的人体实验场景,里面有一条更为诛心的暗线,向我们揭示了在侵华战争中日军对中国持续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战争——文化战争!
今村佳代
如石井四郎拥抱着穿着日本和服的小女孩,冷艳又残暴的女大佐今村佳代,都是中国女孩。她们在母胎时候,就被日军731部队活体实验取出来,然后石井四郎就把这些中国婴儿培养为日本的精神傀儡,脖子上的“樱花”印记,代表被日本文化同化。
这些中国女孩,有的名字是按照出生月份取的,如八月、九月、十月;有的则像今村佳代,忘记了自己的中国名字……
虽然被日本文化同化,但今村佳代提及中国故土眼神的闪躲,暴露自己未被完全磨灭的民族记忆。对日本寿司毫无波澜的月份小女孩,证明内心还对中国文化有依赖感……
又如电影中的山笠节游行场景,日军一边抬着赵云、关于等象征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画像招摇过市,乃是借着中华神明为日军侵华的罪恶行径“祈福”……
在这里,导演赵林山用诛心的暗线,还原了侵华战争历史最残酷的底色——日军731部队的“实验”,从来不止于细菌武器与解剖,却是一种种族灭绝实验,目的对中国民众进行文化殖民和奴化教育,摧毁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根基。这比消灭其肉体更彻底,对中华民族来说更是系统性绞杀!
不仅是抗战,直到当代日本一直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这套方案,堪称一场隐形的“731精神实验”,今天本文就讲述这一切的缘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然后为了更好统治东北,开展全面的文化控制政策,对东北民众进行殖民奴化教育。
当时,日本主导伪满洲国推行“皇民化教育”,作为文化殖民的核心手段。伪满洲国教育部的档案都记载,从1937年起,满洲国所有学校都必需使用日语教材,把日语定为“国语”。简单来说,就是用语言替换的方式,让东北孩子在学日语中,不知不觉熏染着“日本精神”,被日本文化同化。
在满洲国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历史被篡改为“蒙满历史”。书中特意淡化汉族人历史,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被从课本中删除,孔子被描绘“效忠天皇”、“忠君思想”的先驱,“仁政”、“民本”思想被弱化,特别强调“日满一体”、“王道乐土”,代之以石井四郎等 “军国楷模”,目的是对东北孩子灌输效忠日本天皇,忠君爱国武士道精神的意识形态。
日军不仅在东北沦陷区,在其他占领区都实行奴化教育,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种“肉体+精神”的双重绞杀。 在海南,日军大约创办73所日语学校,强制4000余名学生接受日军的殖民教育。在华北沦陷区,日军通过伪“新民会”的广播、戏剧形式,向沦陷区民众大力宣扬“大东亚共荣圈”,将中国儒家思想扭曲为效忠天皇的文化殖民统治工具。
《731》电影中两个中国小女孩穿着日本和服,认屠杀中国人的“侩子手”石井四郎为干爸爸。也正是日本“皇民化”教育要营造的理想状态—— 在记忆和情感上都完全认同自己就是日本人,属于日本的工具人。杀了中国人的父母,又叫中国人的后代认贼作父,的确非常悲哀!
在电影中的“山笠节”游行,展现日本在这一场文化战争中更阴险的一步,就是通过篡改中国文化,达到美化侵华战争,以及文化殖民的目的。
如影片中,日本人一边抬着中国民间英雄赵云、关羽的神像游行,寓意是“驱邪”,这也就是意味着用中国神灵庇佑侵华战争的顺利和成功,也是代表利用中国民族文化,达到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之目的,这乃是一种极致的文化羞辱和精神征服。
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民间戏曲、庙会活动都被日军改造,加入日本神道教元素,试图制造中日“文化融合”的假象,但其实都是为日本军国主义文化服务。
日本人一直将中国民间信仰的“关帝爷”(关羽)、“妈祖”等神灵,强行解释为符合日本“神国”思想的神祇,甚至试图将其纳入日本神道系统,进行“合祀”,借此篡改中华文化的内涵,达到文化殖民中国人的目的。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又如在1940 年,日军在华北推行 “新民会” 运动,强迫华北一带的民众,供奉日本最高神灵——天照大神,就是让华北民众改变中国文化信仰,在精神上认同自己就是日本人。
日本在满洲东北重组教育机构,把大学学制缩短为三年,仅保留工科、医科,借此培养符合军国主义的人才。在海南,日军通过创办《海南岛》、《琼侨报》等杂志,大肆宣扬“日华亲善”的政策,把日军侵略包装成“文明开化”。
在中国的沦陷区,端午节被日本人更名为“男孩节”,强调日本文化的尚武精神;中秋节则弱化团圆主题,转而宣传“丰收感恩于日本帝国”。
日本统治台湾的时期,殖民当局一直推行“皇民化运动”,比较具有代表性就是“寺庙整理”,就是强行拆除或合并代表中国民间文化信仰的庙宇,销毁一切神像,切断台湾同胞和中华文化母体的关系。
日本学者远藤誉在其著作《侵华战争与思想战》中指出:
“文化征服比军事占领更持久。我们要让中国人忘记自己是谁,让他们觉得日本的文化更高贵。”
这就是日本典型的文化殖民战略:不是消灭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却是将其收编、重构成为服从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最终达到在精神驯化中国人目的。
由此总结,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殖民的逻辑就是,既然无法消灭中华民族文化,那就“偷梁换柱”,篡改中华文明文化的内涵,让中华文明的英雄和神灵为日本殖民者统治服务,在精神上彻底瓦解中国民众的抵抗意志,这比单纯战争消灭更具有毁灭性。
731部队用活人做实验、残害生命,但是日军的文化实验和文化掠夺,也是在无形中侵蚀一个民族的灵魂。
二战结束后,虽然日本战败,但对中国民众的“精神实验”却一直没结束,这并非危言耸听。抗战时候日本对中国的文化掠夺,在当代变为更为系统、更具有隐蔽性的“文化渗透”,危险性比战争的物理伤害更大!
伴随着日本在战后经济的崛起和流行文化传播,通过动漫、游戏、影视等流行文化产品,对中国民众潜移默化输出精心“包装”的历史观和文化理念。
日本游戏中的关羽
如日本对中国输出的文化产品中,一直把日军侵略者的形象美化,并且把日本文化的价值观通过影视动画作品,以及借助网络渗透到年轻群体中。
如日本的动漫、游戏(如光荣《真·三国无双》系列)则进一步将赵云、关羽塑造为“武士道式英雄”,赋予其忠诚、忍耐、效忠主君等武士道精神的价值观。
许多中国青少年在玩日本游戏过程中,了解三国的人物,都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模样,却不知这些形象早已被“再殖民化”,不再是中国儒家文化塑造的。可以看到,被日本改编的中国作品在中国广泛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年轻人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认知。
2023 年日本某学者在《东亚文化论丛》中提出“三国文化东亚共源论”,其观点缺乏中国史料支撑,引发学界争议。日本学者目的就是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 “去中国化”。这种手法,与当年日军在“山笠节”中,抬着中国文化的关羽画像游街,为侵华战争庇护的文化挪用,乃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殖民和恶毒。
日本游戏中的赵云
现在中国大城市,一些仿效日本文化,如大连“盛唐小京都”的兴起,苏州淮海街等日本风情街的兴起,建筑风格虽然是文化展示一种形势,但是没明确表示“中日建筑文化的源流关系”,这令让青少年产生文化认知错位,也是一种变相的灌输日本文化理念。
在2024年网络曝光的成都“问题试卷” 事件中,《杜鹃花落》一文都是在美化侵华日军当年在中国的罪恶勾当。
虽然作者李佳前最终被免职,却揭开了文教领域被日本文化殖民渗透的冰山一角。与李佳前一样,也是被网络抨击的日本右翼分子——石平,干的也是同等勾当。出身在中国的石平,留学日本接受了日本文化教育,数祖忘典,背叛了中国,攻击辱骂自己养育自己的祖国,成为了当代的汉奸!
汉奸石平
在日本NHK纪录片《丝绸之路》系列中,反复强调日本对东方文化的“保存”与“发扬”,也是日本文化霸权的体现。
当今日本政坛的右翼分子,一直系统性第否认、质疑和淡化侵华历史,试图通过修改教科书、舆论造势等方式,抹掉军国主义的罪恶,美化日军侵华行径。同时,在国际场合,日本右翼份子也势力刻意模糊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甚至歪曲历史事实,抛出“文化源头”的争议,目的也是另一种形势对中国的文化殖民,尽力对中华民族文化“断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殖民和掠夺。
所以,当我们观看电影《731》时候,在为日军对中国民众血腥暴行愤怒时候,更应该警惕:当中国儿童认敌为亲,当中国文化的赵云、关羽的画像成为侵略者的道具,这一种精神层面的摧毁,比任何肉体伤害更全面、更彻底、更难修复。
侵华战争时候,日军731部队用中国人做活体实验,但当代日本对中国“文化731”的目的,就是日本文化殖民中国,抹除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记忆!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记忆是民族的根脉。我们既要警惕历史被篡改,也要以自信的姿态传承本土文化,让青年一代在开放中辨识文化、在包容中坚守中华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创新。
本文反对任何形式的文化对立与极端观点,倡导以历史为镜鉴,增强文化自信。中日文化交流中,应坚持“取其精华、辨明本质”的原则,警惕任何虚无的历史修正主义,但不否定中日正常文化传播的价值。
#731#
来源:柳州阿妹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