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潮州小镇出发,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布戛纳、柏林,如今更剑指奥斯卡,而这个让鹿特丹电影节都曾吃过闭门羹的年轻导演,究竟凭什么能在国际舞台上一路闯关?
9月26日蓝灿昭导演的新作《肉食动物》入围平遥影展,这已是他作品走过的第300多个国际电影节。
从潮州小镇出发,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布戛纳、柏林,如今更剑指奥斯卡,而这个让鹿特丹电影节都曾吃过闭门羹的年轻导演,究竟凭什么能在国际舞台上一路闯关?
1994 年 12 月,在广东潮州有一个怀揣电影梦的少年悄他就是蓝灿昭。
2015 年,蓝灿昭带着满腔的热情与对电影的无限憧憬,自编自导了长片处女作《狗》,就此勇敢地叩响了电影世界的大门。
这部时长 88 分钟的纪实与虚构混合的实验长片,虽略显青涩,却饱含诚意与创意。
谁也没想到,这部出自年轻大学生之手的作品,一经亮相,便开始在众多国际性影展中崭露头角,入围了第 32 届洛杉矶亚太电影节等诸多颇具影响力的影展。
而说起《狗》的早期影展故事,更是充满了机缘巧合。
当时,这部作品的第一位观众竟然是鹿特丹电影节华语地区的选片人,对方在观影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下子就看到了这部影片蕴含的潜力。
2015 年 12 月,在蓝灿昭生日的那天,他收到了来自鹿特丹电影节选片人的邮件。
询问是否能在影展上放映这部作品,而他也怀揣着忐忑与期待,准备在电影节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开启那充满未知又满是希望的逐梦之旅。
在蓝灿昭的众多作品中,《肉食动物》无疑是一部极具代表性且引人瞩目的佳作。
它入围了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藏龙・短片” 单元散发着别样的魅力,吸引着观众去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这部短片将视角聚焦于一个看似宁静的潮汕村庄,却潜藏着汹涌的情感暗流。
一场突如其来的 “逃虎事件” 打破了这份宁静,也成为了整个故事的导火索。
这只不知从何处逃出的老虎,悄然潜入村庄,让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说起《肉食动物》的创作灵感,那可是来源于蓝灿昭生活中的点滴记忆与深刻感悟。
一方面,童年玩伴那令人心酸的经历深深触动了他,父母离异后,玩伴和父亲之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即便父亲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赶到学校,却也因不善言辞,说不出一句安慰的话,那种父子间的别扭与无奈,被蓝灿昭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
另一方面,儿时自己模糊的记忆也为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居住的村子背靠大山,曾有一夜传来野生老虎出没的消息,天一亮大批人上山搜寻。
虽不知结局如何,甚至不确定这段回忆是否真实,但这都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被巧妙地融入到了影片之中。
蓝灿昭的作品向来有着鲜明且独特的风格,《肉食动物》亦是如此。
他始终扎根于潮汕地域语境,将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文化韵味融入到故事的每一个角落。
但他又不局限于此,而是以潮汕为背景,深入去挖掘那些全球共通的青春成长体验。
在他的镜头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潮汕少年的故事,更是每一个人在青春期都可能经历过的与家庭、与自我的挣扎、磨合。
他用影像细腻地捕捉着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隐痛与沉默,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也让我们明白,好的故事从来都不只是关于某个特定的地方,而是关乎人性,关乎成长。
电影节舞台上的成长与收获
蓝灿昭的电影之路,充满挑战却又精彩纷呈的冒险,而电影节就是那一个个重要的关卡与舞台。
早在 20 岁的时候,他便心怀壮志,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看似遥不可及却又充满斗志的 “30 岁前冲进三大” 的十年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开启了漫长又充实的电影节征程。
这期间,他如一位执着的行者,跑遍了一两百个影展,无论是 A 类电影节、B 类电影节,还是奥斯卡认证电影节,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的参与都是一次成长的磨砺,他不断积累作品,让自己的创作履历愈发丰富,创作技艺也在反复打磨中愈发精湛。
他的作品在各个电影节上绽放光芒,收获了诸多亮眼成绩。
像《夏至前天》成功入围第 76 届戛纳电影节电影基石竞赛单元,让世界看到了他作品中蕴含的独特魅力。
而《夏日句点》更是成绩斐然,先是在第 74 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崭露头角,随后又在全球范围内入围了差不多 300 个电影节。
并且一举拿下了第 18 届贝鲁特国际短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的最佳剧情短片奖。
凭借这个有着奥斯卡资格的奖项,《夏日句点》顺利进入了 2026 年第 98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的大名单之中,这无疑是对他多年创作的极大肯定。
对于蓝灿昭而言,电影节的意义绝非仅仅是荣誉的堆砌,它更像是一个 “三合一” 的生态系统,是展示才华的舞台,能让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是志同道合者汇聚的社群,在这里他可以和同行交流、学习,碰撞出创作的火花。
随着作品在电影节上不断被看见,越来越多的资源主动向他涌来,让他后续的创作之路更加顺畅,为他的电影梦想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蓝灿昭的作品他巧妙地以潮汕文化为载体,将那些全球共通的成长体验融入其中,让作品突破了地域与文化的隔阂。
就拿《夏日句点》来说,影片中有着诸多潮汕元素,潮州话的对白、潮汕地区的独特景致等,本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内容,却丝毫没有阻碍外国观众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结尾处小男孩摘头盔露出光头的那一刻,即便外国观众听不懂那带着乡音的对白,却依然能被那 “出糗” 的尴尬场景逗得哈哈大笑。
还有那循环播放的《黑桃 A》,其旋律萦绕在放映厅里,也萦绕在观众心间。
大家虽不在意歌词具体写了什么,却记住了那份独特的欢快氛围,跟着哼唱起来,这便是作品跨越文化的神奇魔力。
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它让更多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看到了蓝灿昭作品的魅力,理解并喜爱上了他镜头下的故事。
更为重要的是,为众多青年导演树立了一个榜样,让大家明白,只要用心挖掘那些人类共通的情感,用恰当的方式去呈现。
即便有着文化的差异,作品也能在国际舞台上收获认可,激励着更多怀揣电影梦想的年轻人勇敢地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光影之梦。
蓝灿昭从潮州出发,带着对电影的热爱与执着,凭借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电影节舞台上大放异彩,其作品跨越文化边界,引发全球共鸣。
他的经历如同一束光,照亮青年导演的追梦路,也让我们看到电影的力量,它能打破隔阂,传递共通的情感,相信会有更多精彩故事从这片光影世界中诞生。
经过核实,文章中的主要信息源均无明显错误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