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会破10亿,看完《志愿军:浴血和平》,这才是国庆档该有的史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22:31 2

摘要:连续三年的同一个时间,我们追着《志愿军》系列走:从《雄兵出击》搞懂 “为何要打”,到《存亡之战》看见 “为何能赢”,如今终章《浴血和平》来了,你肯定跟我一样想问:还能拍出新意吗?

《志愿军:浴血和平》我刚看完。

晚上 6 点 05 分开始,143 分钟后灯光亮起,整个影厅没人急着走,都等着最后彩蛋。—— 上映刚 3 小时,票房已经破了 3000 万,直接锁定今日票房冠军。

连续三年的同一个时间,我们追着《志愿军》系列走:从《雄兵出击》搞懂 “为何要打”,到《存亡之战》看见 “为何能赢”,如今终章《浴血和平》来了,你肯定跟我一样想问:还能拍出新意吗?

我可以拍着胸脯说:不仅没拉胯,还把整个系列的格局拉高了。哪怕前两部的辛柏青、朱一龙没回归,张子枫、宋佳这群演员,再加上一群 “特殊演员”,照样把人看得心潮澎湃。

1:先给没看的人提个醒:别怕看不懂,彩蛋一定要等

在聊剧情前,先掏心窝子说两个实用建议:

第一,没看过前两部也没关系。第三部的故事相对完整,李晓(张子枫 饰)的成长线、“边打边谈” 的主线都交代得清楚,不会有 “跟不上” 的懵感,反而能从这一部开始,看懂抗美援朝 “打出来的和平” 有多难。

第二,一定要看到最后彩蛋。不是那种 “埋续集伏笔” 的小段子,是中国空军运输机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镜头 —— 当机舱门打开,老兵们颤巍巍敬礼时,我身后传来一声压抑的 “终于回家了”,那股劲儿,比正片还戳人。

还有个小惊喜:老年李晓不是张子枫演的,是真的志愿军老战士 —— 刘军奶奶。她当年 11 岁就跟着 54 军文工团赴朝,是 “年龄最小的志愿军” 之一。片尾她握着家门钥匙的样子,比任何演技都有力量,因为她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2:观感如何?就俩字:震撼!是懂了 “边打边谈” 背后的血与泪

你要问我看完最直接的感受,翻来覆去就俩字:震撼。不是 “特效好” 的浅层震撼,是那种 “原来课本上的字,背后是这么多命换的” 深层冲击。

我震撼,是因为终于有电影敢拍美军的 “不讲信用”。中立区本该是谈判的安全地带,姚庆祥排长(彭昱畅 饰)去赴约,却被美军埋伏杀害;谈判桌上,美方代表扔纸鸽子装和平,转头就让直升机故意压碎志愿军铺的和平鸽图案;

更别提他们偷偷投下的细菌弹,战士们皮肤溃烂的样子,看得人牙根发痒。还有上甘岭的 “范佛里特弹药量”——190 万枚炮弹把 3.7 平方公里的山头削低两米,焦土上连草都长不出来,这哪是打仗,是往死里轰。

我震撼,是因为上甘岭的炮火真的 “炸到银幕在颤”。IMAX 厅的音效太逼真,炮弹落下时,座椅都跟着震,我下意识攥紧了扶手。

最戳人的是黄继光的戏份:他原本是个四川小伙,刚当通信员时总躲在角落练字,想给娘写封家书,一笔一划都透着想家。

可上甘岭战役里,为了堵住最后一个火力点,他拖着断腿爬过去,张开双臂扑上去时,嘴里喊的不是口号,是小声的 “别告诉我娘”—— 这句话出来,影厅里瞬间没了声音,只有隐隐的抽噎。

但最让我震撼的,是终于懂了 “边打边谈” 不是课本上的空话。板门店谈判桌上,李克农(郭涛 饰)把钢笔往桌上一放:“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这句话的底气,是战士们用命撑的 —— 枫川里高地拉锯战时,战士们抱着炸药包跟坦克同归于尽;

细菌战后,医护兵张娟跪着给伤兵吸痰,自己却被感染;“人体螺丝钉” 史光明用双手 + 扳手固定铁轨,避免军列脱轨,双手被烫得血肉模糊。

以前总觉得 “和平是谈出来的”,看完才懂:是先有 “浴血”,才有资格 “谈和平”。

3:故事有多动人?双线叙事玩得绝,143 分钟全程无尿点

《志愿军》系列的故事一直很稳,第三部更是把 “节奏” 玩明白了 —— 用 “边打边谈” 的双线叙事,一静一动,把 “浴血” 和 “和平” 绑得死死的。

第一条线是 “浴血”:战场上火力全开。孙醒、杨三弟这些老角色还在,打坦克战的吴本正(朱亚文 饰)更燃了 —— 他这一部想替牺牲的战友保护弟弟,结果还认错了人,这种 “糙汉的温柔” 特别真实。

还有黄继光、史光明这些原型人物,没有被塑造成 “高大全” 的英雄,而是有想家、会害怕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份普通,让他们的牺牲更让人疼。

第二条线是 “和平”:谈判桌上唇枪舌剑。郭涛演的李克农、王传君演的乔冠华,往谈判桌前一坐,气场就出来了。美方一开始有多傲慢?争座位、扔文件、说 “中国人没资格跟我们谈”,结果被我方代表怼得说不出话。

宋佳演的翻译队队长林月明,身患重病,丈夫还牺牲在战场,却带着队员连夜校准数万页被篡改的文件,每一个字都像谈判桌上的 “子弹”,硬气!

最妙的是两条线的切换:前一秒还是谈判桌的冷静对峙,下一秒就切到上甘岭的炮火连天;刚为李晓(张子枫 饰)在谈判桌上硬刚美方鼓掌,就看到孙醒牺牲的画面 —— 一场文戏接一个战争小高潮,143 分钟下来,我连厕所都没敢去,生怕错过一点。

还有李晓的角色,成了贯穿三部曲的情感线。她兜里一直揣着家门钥匙,那是父亲李默尹(辛柏青 饰)离家前让她收好的,说 “等我们回来”。

这一部里,父亲和哥哥李想(朱一龙 饰)都没回来,她却从第一部里 “看着哥哥发呆的傻妞”,长成了能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的女战士 —— 她攥着钥匙的样子,就是 “家国情” 最实在的样子。

4:演员有多惊艳?张子枫打我脸,宋佳让人心疼又佩服

说实话,上映前我还担心张子枫撑不起终章的主线 —— 毕竟前两部有辛柏青、朱一龙镇场,她之前演的 “小妹妹” 太深入人心。结果看完我直呼 “错了”,她这次的表现,完全让李晓立住了。

有场戏我印象特别深:美方代表故意曲解我方立场,李晓直接站起来,拿出文件一条条反驳,声音不大却特别稳,最后盯着对方说 “你们袭击中立区、用细菌弹,这些账还没算,没资格谈条件”。

那股劲儿,哪还是以前的小丫头,分明是 “不好惹” 的女中豪杰。她攥着钥匙的手,在谈判时会不自觉收紧,这种小细节,把 “为家人、为家国” 的执念演活了。

宋佳的林月明更让我破防。她饰演的翻译队队长,白天要跟美方斗智斗勇,晚上躲在帐篷里,对着幼子的照片偷偷哭 —— 丈夫牺牲了,她自己还得了病,却从来没在队员面前露过脆弱。

有次李晓看到她咳血,想帮她分担,她却说 “这些文件一个字都不能错,战士们在前线拼命,我们在这儿不能掉链子”—— 两个失去亲人的女性,在暗夜中互相拍着背安慰,那种温柔又坚韧的力量,比任何战争场面都让我感动。

男演员们也没拉胯。朱亚文的吴本正,打坦克战时帅到炸,可认错战友弟弟时的慌乱,又透着可爱;彭昱畅的姚庆祥,总想着拍张照片寄给母亲,结果牺牲前都没拍成,彭昱畅演的那种 “年轻士兵的单纯与勇敢”,让人一眼难忘;

最绝的是郭涛的李克农,他拿着一张旧照片说 “五十年前签辛丑条约,中国多弱;现在我们打抗美援朝,就是要给五十年后的中国人争口气”—— 这句话出来,影厅里好多人都跟着点头。

5:最动人的三个段落,我看一次哭一次

影片里动人的地方太多,但有三个段落,我到现在想起来还眼热:

第一个是黄继光的 “别告诉我娘”。他刚入伍时,总躲在角落练字,想给娘写封家书,可总觉得 “字不好看” 不好意思寄。

上甘岭战役里,他扑向火力点前,对着战友说了句 “要是我没回来,别告诉我娘,让她少伤心”—— 课本里 “张开双臂扑向火力点” 的描述,变成电影里的画面,再加上这句 “怕娘伤心” 的话,英雄突然就有了 “软肋”,更让人疼。

第二个是老年李晓手里的钥匙。片尾,由刘军奶奶饰演的老年李晓,站在机场等烈士遗骸归国,她手里攥着的,正是父亲李默尹牺牲前放进水壶的家门钥匙。几十年过去,钥匙都磨亮了,她终于能对父亲和哥哥说 “回家了”。

她家客厅墙上,贴满了她在战场上遇到的人的照片 —— 黄继光、姚庆祥、史光明…… 每张照片下面都写着名字和故事,这哪是照片墙,分明是 “民族记忆墙”。

第三个就是彩蛋里的 “迎接遗骸归国”。11 位真正的志愿军老战士,跟着刘军奶奶一起,站在机场等运输机降落。

当机舱门打开,覆盖着国旗的遗骸被抬下来时,老人们颤巍巍地敬礼,有的还抹了眼泪 —— 镜头慢慢扫过他们的脸,满是皱纹却特别坚定,这些老人才是 “活着的历史”,他们站在那儿,就是对 “不能忘” 最好的诠释。

6:最后想说:这不是电影,是给年轻人的历史课

现在猫淘预测《志愿军:浴血和平》的票房是 8.63 亿到 8.93 亿,但我觉得肯定能冲 10 亿 —— 不是盲目乐观,是这部电影配得上。它没把 “主旋律” 拍成 “口号片”,而是用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让我们看懂 “和平” 有多贵。

这代年轻人没经历过战争,可能觉得 “灯火万家” 是理所当然。但看完电影你会懂:上甘岭的焦土上,是战士们用血肉筑起的防线;谈判桌上的底气,是一场场胜仗打出来的;今天的和平,是黄继光、姚庆祥他们用命换的。

片尾字幕滚动时,影厅里还是安安静静的,没人起身。我想,大家跟我一样,都在琢磨那句 “为什么要拍志愿军”—— 答案其实很简单:不能忘。不能忘了那些为和平浴血的人,不能忘了历史里的痛与勇。

如果你国庆档想选一部 “值得看” 的电影,我推荐《志愿军:浴血和平》。不是因为它是 “主旋律”,是因为它配得上 “那群最可爱的人”,也配得上我们花 143 分钟,认真听一次历史的故事。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打算去影院看这部吗?如果看过了,哪个段落最让你感动?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沐娱影视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