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届华语纪录片新导演竞赛征片开启丨这个时代需要不加修饰的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23:46 3

摘要:60分钟以内、不许科教、不许宣传,奖金还管机票酒店,CDND把“新人”两个字写进了合同。

60分钟以内、不许科教、不许宣传,奖金还管机票酒店,CDND把“新人”两个字写进了合同。

2025年9月25日邮箱一打开,CDND2025@163.com就蹲在那里,像早高峰的地铁门,不挤就关。

规则白纸黑字:华人导演、一半以上华语对白、2022年1月1日之后做完,没首映也行。

60分钟是硬杠,多一分钟系统退信,连转码机会都不给。

组委会把“短”做成门槛,就是逼年轻人别学电视大爷铺陈,直接上刺刀。

短,才方便流媒体采购;短,才能一下午排三场;短,才能让评委在酒店床上刷完不瞌睡。

市场不爱看长气口,他们就把长片留给影展骨灰通道。

奖金数额没写,却敢把“丰厚”两个字印出来,底气来自两条后路:法国沃苏勒亚洲国际电影节(FICA)和布鲁塞尔千年电影节。

FICA新设“亚洲新锐导演单元”,CDND的赢家直接端菜进竞赛,等于给还没拍下一部的人提前订了欧洲机票。

千年电影节2025年主题锁定“全球危机与人文关怀”,战争、气候、移民全是热搜,CDND入围片单如果正好踩点,对方省一笔选片费,新人得一次红毯照,平台方乐见“双赢”写在通稿。

组委会把奖金拆成“行价+曝光”,现金少,资源多,年轻人照样连夜剪片。

评审名单像一份“投名状”。

玛蒂娜·特鲁安纳掌管FICA选片生死,她一点头,欧洲院线就多一块华语排期。

裴开瑞写论文也写账本,高校放映版权他熟,学生课堂一看片,导演就能收课时费。

兹拉蒂娜·鲁塞娃自己办节,最缺能替她喊“人文关怀”的年轻人,她顺手把CDND当人才库。

赵佳和周浩两个奥斯卡学院会员,名字摆上去,就告诉参赛者:别玩票,这里不是小区影像展。

周浩的《工厂》刚被谢菲尔德提名,热度还在,组委会把他留在评审席,等于把“我也能去欧洲”写在海报上,新人一看就懂:跟着评委路径走,下一张机票可能写自己名字。

选片顾问单佐龙把《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3.7亿的履历挂出来,是在提醒投资人:纪录片也能出圈,只要剪得够利。

金华青《绛红森林》拿过山形国际纪录片奖,他坐镇选片总监,等于告诉导演:别拿粗剪版糊弄,我看得出哪儿是凑时长。

两人筛15部,数量少,才能确保每部都被评委真看完,15部也正好够一场颁奖礼排面,不多不少。

11月20日截止,12月1日公布入围,12月颁奖,流程压缩到35天。

别的影展拖半年,CDND跑短跑,就是怕新人被别的平台截胡。

差旅全包,写明“食宿及往返”,让身无分文的毕业生也能赌一把。

水印只许写“评审”,是在防平台私下抢片,也防导演自己到处投递把身价砍成白菜。

规则里藏着一句“奖金分配由主创团队自行决定”,组委会不插手,看似放权,其实是把劳资矛盾关在门内。

团队分钱不均打起来,与主办方无关,他们只负责拍照发奖。

新人以为拿到奖金就上岸,却不知道后面排片、销售、版权谈判每一步都要再砍一刀,60分钟片长再次成为优势——议价时平台一句“短内容不值钱”就能把价压死。

CDND把“这个时代需要不加修饰的声音”当口号,却给影片加了两道硬字幕:中英双语。

想出海就得先自我翻译,想拿奖就得先自我审查。

不加修饰指的是画面,可不是市场通道。

新人如果真信“不加修饰”,拍120分钟长镜头寄过去,系统退信那一刻就明白,规则早已把修饰写进了像素和分钟数。

欧洲红毯就摆在那儿,机票酒店也给你订好,可刺刀见红的是:剪到59分30秒,你舍得下手吗?

来源:多才多艺露珠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