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玉珍今年九十了,住的老房子里,每天早上都轻轻唱几句《洪湖水浪打浪》,声音有点哑,可每个字都咬得清清楚楚,她这一辈子就演过一部电影,一九六一年的《洪湖赤卫队》,可这首歌,中国人唱了六十多年。
王玉珍今年九十了,住的老房子里,每天早上都轻轻唱几句《洪湖水浪打浪》,声音有点哑,可每个字都咬得清清楚楚,她这一辈子就演过一部电影,一九六一年的《洪湖赤卫队》,可这首歌,中国人唱了六十多年。
现在明星靠流量活着,她不接广告,不上综艺,连采访都少有,有人请她再唱一遍,她摇头,她说怕听众听不出歌里当年那股劲了,她不是不想唱,是不敢唱,那首歌对她来说,不是台上的表演,是命。
1959年选角,她没背景也没学历,导演挑人,她一哭,眼泪落下来,大家就定她演韩英,1961年拍电影,周总理听说要换人,直接说演英雄不是演美人,这话听着平常,可那时候的人,要的是真信,不是好看的脸。
现在为什么出不了韩英呢,因为娱乐圈现在要的是能卖货、能上热搜的脸,她演的韩英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心里的指望,这种东西没法复制,是时代给她的,也是她还给时代的。
这首歌的词曲是从湖北洪湖的老民谣里来的,她用方言唱,老百姓一听就明白,不是台上摆样子的,是田埂上、灶台边常听见的声音,人们听的是自己的苦,自己的泪,自己的命。
后来政治风向一变,文革时她被扣上修正主义的帽子,嗓子坏了,人给发配到乡下,丈夫沈崇刚是搞水利的,两人分居十多年,他没多说,只写信,寄药,等她回来,他说你不演韩英了,我替你扛,这不是什么爱情,是撑着她活下来的那根骨头。
她嗓子坏了,医生说打点激素能好,她没同意,就吃中药,一点一点养着,那时候没好药,也没钱,她全靠自己熬过来了,这不只是身子的事,是她心里的主意,她不想靠不是真东西的东西把自己弄好。
她儿子叫沈峰,人很低调,有次记者问他妈妈的事,他说,母亲在韩英面前,像块石头,这话听着轻,可分量不轻,角色早进了她的骨头里,她不是在演韩英,她就是韩英。
2023年,洪湖办了六十周年纪念,不少人跟着唱起《洪湖水》,可年轻人多半不知道王玉珍是谁,歌还在传,人却慢慢被忘了,文化记忆就是这样,一代传一代,越传越淡。
她从不刻意露脸,不是因为低调,是怕人忘了歌里淌过的血,怕人把信仰当笑话讲,她不是演戏的,她是那个年代留下的回响,人们听她,就听见了对纯真和牺牲的惦记。
她不登台了,她知道歌比人活得久,她让角色活着,不是让自己被人记住,她不在聚光灯下,她在每一声洪湖水的合唱里,在乡村大喇叭的响声里,在学校升旗时孩子们齐声唱出来的声音里。
这个时代,还有谁记得,一个人,一首歌,怎么撑起一个年代的软和硬。
来源:精彩洪洪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