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段奥娟把金鸡奖提名抱回出租屋,章子怡团队却被挡在门外,这张名单像一颗钉子钉在观众心里。
段奥娟把金鸡奖提名抱回出租屋,章子怡团队却被挡在门外,这张名单像一颗钉子钉在观众心里。
金鸡奖官网写得明明白白:只要片子在2023年7月1日到2024年6月30日之间做完、送审,就能报奖,上不上映没人管。
段奥娟的《我本是高山》卡在6月28号完成送审,正好压线。
规则允许,主办方一句“合规”就能把门口堵死。
观众觉得荒唐,是因为买票才能看的电影,在评委那里已经提前开席。
评委团的内部放映一共五场,每场大约一百个座位,段奥娟那场只放了95分钟粗剪版,片尾字幕都没打。
现场流出的打分表显示,给“最佳女主”打满分的评委有三人,其中一位是纪录片出身,对张桂梅原型故事自带滤镜。
他们把感情分投给了新人,等于把风险甩给观众:如果电影正式上映翻车了,锅不在评委,在观众没眼福。
章子怡的《酱园弄》本来也想赶这趟车,拷贝5月就做完了,可后期调色卡在审查,补拍三次镜头,错过了6月30号。
她团队在7月2号才送审,只能等明年。
金鸡奖不等人,章子怡上一次得影后还是2013年,十年过去,奖越来越倾向“新面孔”。
评委想立住“扶持新人”的牌坊,就别怪老人被挤下桥。
2020年《少年的你》用点映身份入围时,观众一样吵,可电影正式公映后票房15亿,争议自动熄火。
今年观众学精了,还没看到片子就提前开骂,是因为被“未上映先拿奖”晃点过太多次。
段奥娟如果真扛得起张桂梅的分量,放映那天自然会有人鼓掌;扛不起,这份提名就会从光环变镣铐。
主办方手握规则,却懒得公开打分细节,评委一句“专业判断”塞住所有人的嘴。
这不是高冷,是怕晒。
真要做到让人服气,至少把投票理由贴出来,哪一段表演打动了哪一位评委,写几行字不费电。
现在一句话都不给,观众只能猜,越猜越像暗箱。
评奖和市场是两股道。
市场认钱,奖项认人。
观众想要公信力,主办方想要话语权,新人想一步登天,老人想守住山头。
四方拉扯,把一张提名名单撕成热搜。
金鸡奖如果想继续当“专家奖”,就得接受观众用票房用脚投票;如果想走大众路线,就得公开透明让人闭嘴。
现在脚踩两条船,船头已经晃了。
段奥娟拿到提名,下一步是上院线,票房好不好决定她今后的议价权;章子怡暂别金鸡,转头还有华表、百花,哪条路先到终点没人知道。
观众手里的电影票才是最后那张选票,给谁都由不得评委。
奖项到底是给谁看的?
来源:天合放映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