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去厦门的不一定是为了看海,也可能是为了看谁能把金鸡抱回家,毕竟这份提名名单一公布,朋友圈已经吵到热搜第三。
11月去厦门的不一定是为了看海,也可能是为了看谁能把金鸡抱回家,毕竟这份提名名单一公布,朋友圈已经吵到热搜第三。
吵点很简单:影帝里朱一龙凭《人生大事》入围,票房17亿,豆瓣7.3;易烊千玺靠《奇迹·笨小孩》挤进来,票房13亿,豆瓣7.1;黄晓明凭《阳光俱乐部》入围,票房没过亿,豆瓣6.8。
数据摆在这儿,谁“配”谁“水”立马分成两派。
评委敢不敢把奖给票房低的?
这是每年观众最在意的“暗线”。
影后那边一样热闹。
宋佳《祝你幸福!》点映哭倒一片,咏梅《出走的决心》把中年逃离拍成热搜话题,段奥娟《小角色》第一次演戏就提名。
有人笑称“女歌手转行杀疯了”,可业内知道,段奥娟在片子里只有二十几场戏,靠一场车站哭戏被评委记住。
金鸡一向爱“逆袭剧本”,越冷门越安全。
最佳故事片五部,三部票房过10亿,两部没回本。
《小小的我》讲脑瘫少年,东京电影节场刊评分3.5(满分5),国内还没定档,属于“评委特供”。
《志愿军:存亡之战》票房8.4亿,被批“主旋律套路”,可片尾长镜头一镜到底6分钟,技术层面确实唬人。
金鸡技术奖和最佳影片经常拆开给,这片子到底拿哪个,要看评委想不想“端水”。
新人赛道这次是真有“金”。
导演处女作里,《月光里的男孩》全藏语,拍草原上的跨性别者,制作费不到300万,豆瓣7.9;《大场面》把横店群演拍成黑色喜剧,片尾字幕感谢“被压缩的预算”。
金鸡从第35届开始设“处女作奖”,过去三年获奖片票房加起来没超过5000万,却捧出一位拍网剧大火的导演。
业内把这条赛道叫“保本理财”,得奖等于拿到下一轮的敲门砖。
厦门这边也没闲着。
去年影视企业新增617家,同比涨42%,《开端》《炽道》都在这儿取景。
市给钱给景:剧组租棚最高补30%,群众演员每人每天补50块,宿舍免费当剧组宿舍。
11月电影节期间,酒店报价已经涨三成,出租车司机都能背出“金鸡五条取景路线”。
官方数据说,五天活动预计拉消费4.8亿,比端午小长假还多一成。
可争议依旧老味道。
2021年张译拿影帝,现场镜头切到易烊千玺,微博瞬间爆“分猪肉”;2022年《长津湖》拿最佳影片,评委被批“只看票房”。
今年评委名单提前公布,北电教授、影评人、制片方各占三分之一,看上去像“平衡木”。
组委会悄悄加了一条:终评阶段增加“观众评审团”10人,只占5%票数,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却足够发通稿说“倾听大众”。
对普通观众来说,记住一个时间点就行:11月15日晚上CCTV6直播,红毯比颁奖早两小时。
想提前知道风向,可以盯“金鸡奖官方抖音”,往年获奖名单提前十分钟在字幕里漏过。
实在懒得猜,就等主持人念出那句“获得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的是——”,弹幕会比颁奖更快剧透。
电影需要热闹,也需要体面。
奖给谁,谁就能多排片、多拿商务,这是真金白银。
观众只想确认一件事:得奖的片子,值不回票价也能值回时间。
希望15号晚上过后,能被记住的不是谁穿了高定,而是哪部片子让人第二天还想二刷。
来源:胖六影片放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