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这是煽情设计,其实那是她183天里唯一允许自己“违规”带上的私货——规定每人私人物品不得超过500克,她留了3克给女儿,折成五颗星星,每天录一段视频,对着镜头教女儿认地球夜景:渤海湾的灯像一条项链,撒哈拉像烤焦的饼。
“妈妈真的把星星带回来了。”
小女孩这句话一出口,影院里抽纸巾的声音齐刷刷盖过片尾火箭轰鸣。
8K镜头里,王亚平把折纸星星塞进返回舱缝隙,镜头拉近,纸角在零重力里轻轻回弹,像在给地球打招呼。
很多人以为这是煽情设计,其实那是她183天里唯一允许自己“违规”带上的私货——规定每人私人物品不得超过500克,她留了3克给女儿,折成五颗星星,每天录一段视频,对着镜头教女儿认地球夜景:渤海湾的灯像一条项链,撒哈拉像烤焦的饼。
有人算账:拍这部片子,国家把一套价值1.2亿的“天眸-8K系统”送上天,重量21公斤,占掉了原本用来带实验样本的配额。
为什么舍得?
因为NASA在2019年用4K拍过一次舱外行走,西方媒体把那段画面剪进科幻片,全球票房15亿美元,却没人记得中国天宫当时就在隔壁轨道。
中国这次直接上8K,像素是4K的四倍,HDR把极光亮部拉到10000尼特,暗部压到0.001尼特,一句话:以后谁再想用太空画面做电影,得先买中国版权。
朝鲜平壤首映那天,片尾字幕还没滚完,法国Pathé的采购代表已经堵到后台,开口就要全球除中国外的发行权,出价保密,但业内传出的数字是保底2000万欧元。
中国没急着点头,先放消息2025年同步推IMAX,意思很明白:要谈可以,按中国档期排片,谁想剪一刀试试,直接拉黑。
更狠的是心理战。
影片中段,翟志刚在节点舱独自换泵机,镜头固定8分钟,没一句台词,只有他呼吸声越来越重,轨道舱外是黑到发蓝的真空。
地面心理支持小组实时监测心率,从98一路飙到142,剪进去的原声里,他低声念了一句:“闺女,爸在呢。”这段被国际航天心理学会拿去当教材,标题叫《最长孤独干预样本》。
中国把航天员最脆弱的部分公开卖票,西方同行傻眼:原来“脆弱”也能算软实力。
小女孩看完片子对记者说:“妈妈明年还要飞。”记者追问多久,小姑娘伸出三根手指:“三年。”王亚平在采访里补刀:“下次任务可能去月球轨道,折纸星星得换成月球尘土。”话放出来,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立刻把原定2026年的绕月任务悄悄提前到2025年三季度,怕什么?
怕中国先拍一部8K月球电影,到时候全球影院里,月亮正面写着中文地名,背面闪着中国国旗,好莱坞再拍太空片,得先给中国交取景费。
片子结尾没放国旗,也没放火箭升空,只给了一个长镜头:王亚平把最后一颗纸星星放进女儿手心,镜头拉远,母女俩站在海南文昌海滩,远处海平线上,新一轮发射台灯光亮起,像有人把星星又一颗一颗放回了天上。
下次抬头看月亮,你猜上面会先出现谁的名字?
来源:小远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