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台湾导演沈可尚的首部剧情长片《深度安静》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由林依晨、张孝全、金士杰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影片,以细腻的视听语言探讨家庭权利关系与心理创伤,展现出华语电影在心理现实主义题材上的新探索。
在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台湾导演沈可尚的首部剧情长片《深度安静》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由林依晨、张孝全、金士杰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影片,以细腻的视听语言探讨家庭权利关系与心理创伤,展现出华语电影在心理现实主义题材上的新探索。
从纪录片到剧情片:一场关于“秘密”的转型
沈可尚导演在过去二十年间深耕纪录片领域,作品多以长期跟踪记录的方式凝视生命与人性的复杂面向。约十年前,他开始关注家庭权利关系下成长的人群,却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了创作转向的必然。
“他们选择遗忘、编造记忆,或希望心底的秘密永不为人知,”沈可尚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当我越深入他们的世界,越感到纪录片已不足以承载这个题材——因为这些生命依然在努力生活,不应被再次打扰。”
此时,制片人递来的一本同名小说为他提供了叙事框架:妻子离世后,女婿与岳父共同生活的尴尬关系。这一设定与导演想要探讨的主题巧妙契合,开启了《深度安静》的剧本创作。
三位主演的深度塑造:从角色内核到表演方法
影片中,林依晨、张孝全、金士杰的表演备受赞誉。沈可尚分享了与三位演员的合作历程。
林依晨饰演的女主角是“整个风暴的核心”。导演看中她“外形自然,沉默时却充满神秘感”的特质。两人在剧本完成前就进行了观念交流,最终确定合作。拍摄期间,林依晨通过写笔记、保持疏离感的方式进入角色,创造了独特的表演状态。
张孝全饰演的丈夫被设定为“超级直男”——热情表达爱、勇于保护家人,却在不自觉中成为施加压力者。导演与他重点探讨了“如何创造这个角色的缺陷”,展现善意如何成为关系的负担。
金士杰饰演的失智父亲则通过肢体语言和节奏控制,呈现了权利关系中的典型男性形象。沈可尚笑称:“金老师说这个导演话有点多,什么都要挑,但他觉得好玩——好像找回了年轻时当演员的初心。”
细节构建的叙事宇宙:从豁口碗到“头发草原”
平遥观众对片中一个带豁口的碗的关注,让导演惊叹于影展观众的专业程度。这一细节背后,是团队对每个场景的精心设计。
“这个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家?”沈可尚与美术指导反复推敲:权利关系下的控制欲、节俭习惯、物品的珍惜程度……甚至连男女主角远离市中心的海边新家,墙面也被处理成“老人皱纹的肌理”,暗示“无论逃多远,都离不开原生家庭的掌握”。
影片主视觉中,张孝全与林依晨看似躺在草原中互相触碰却无法触及——导演透露,那实则是“老人的头发”。每一次空间移动都需穿越山洞、桥梁、地下道,象征在时空中穿梭的心理历程。
摄影上,团队放弃了纪录片常用的稳定凝视,采用“比呼吸更近”的手持拍摄,营造“亲密幽灵”的视角。声音设计则着力创造“安静中的压力”,音乐在钢琴旋律中融入微妙扭曲,时而化为潜藏的噪音。
国际合作:华人家庭故事的世界回响
制片人黄茂昌分享了影片的国际合作历程。虽然《深度安静》情节不复杂,但心理层次极为丰富,需要细节上的精雕细琢。团队将项目带到东京、罗马等国际创投,意外发现这个华人家庭故事引发了西方制片人的强烈共鸣。
“秘密是否仅为华人特有?西方人能否理解?事实证明,他们非常能够感受片中人物的处境。”黄茂昌表示。国际合作带来了欧洲的后期团队,包括调色、音乐和剪辑,使作品在保持亚洲特质的同时,融入了全球创作者的视角。
为无声者发声:从“处境”参与走向社会关怀
面对媒体关于影片社会意义的提问,沈可尚分享了他的创作理念。经过大量田野调查,他发现尽管家庭背景各异,但受害者的经历却惊人相似:急切逃离、相信能靠意志战胜创伤,最终却陷入无解困境。
“我有点生气——对家庭内发生的暴力、控制和权利关系感到愤慨。”但他认为,简单的愤怒表达无济于事,而应通过构建“处境”,让观众亲身参与、感同身受。
曾与躁郁症共处二十余年的沈可尚,特别强调了对精神疾患者的理解与共处。“它不是靠吃药就能解决的感冒,而是一种需要耐心聆听和细致对待的人格特质或处境结果。”
他呼吁建立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有动静,就应大大方方寻求协助。社会应该以非污名化的方式,接纳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深度安静》通过一个家庭的秘密,叩问了华人社会乃至更广阔人性世界中的沉默之痛。它以电影艺术的力量,让那些被深埋的记忆得以被聆听,被凝视,被理解——在这深度的安静中,正涌动着渴望被听见的声音。(杜利勇)
图片由组委会提供
来源:杜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