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全球首映。首日3亿票房、10项影史纪录的“爆炸”数据背后,观众涌入影院的动力早已超越“看电影”本身——这是一场民族集体记忆的庄严叩问,也是一次对历史伤疤的直面清洗。
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全球首映。首日3亿票房、10项影史纪录的“爆炸”数据背后,观众涌入影院的动力早已超越“看电影”本身——这是一场民族集体记忆的庄严叩问,也是一次对历史伤疤的直面清洗。
历史复现的勇气与克制的博弈。影片以731部队“夜樱计划”为主线,聚焦日军用活体实验进行细菌战研究的暴行。如网友所言,《731》的镜头既非单纯追求血腥刺激,也未刻意避重就轻:冻伤实验的骨骼碎裂特写、注射器的皮下慢推、解剖室晃动的剪影……导演通过光影隐喻放大恐惧,而非直接“展览”尸体。这种处理虽削弱了视觉冲击,却以留白激发想象,让观众在压抑的音效与呻吟中感受“无声的恐怖”。正如一位哈尔滨观众所言:“戏剧化处理是为了让历史更易被理解,但核心始终是反人性的控诉。”
争议的两面:艺术性与历史性如何平衡?尽管影片在“保持立场正确”上获得普遍认可,叙事层面的评价却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平民视角的克制表达更显真实,如抽水马桶与活体解剖的“洁净地狱”对比,将日军的“科学化暴行”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批评者则指出节奏混乱、煽情过度的硬伤,例如“喜剧元素的错位感”和“缺乏核心叙事逻辑”。争议本身恰恰印证了历史题材的困境——当承载的集体记忆过于沉重,任何艺术表达都可能被质疑“不足够”。
超越娱乐的观影意义。正如新华社所评,《731》的票房奇迹无关娱乐,而是民族凝聚力的具象化。单位包场、家庭观影的“仪式感”背后,是年轻一代对历史的主动补课。一位博主观影后感叹:“越平静的镜头越窒息——我们终于不再用神剧消解苦难,而是直面真实的绝望。”这种从“猎奇”到“沉思”的转变,或许才是电影的最大价值。
《731》注定无法满足所有人:追求艺术性的观众会挑剔其技法,渴求真相的人会遗憾审查下的取舍,而历史学家或许仍认为镜头不够“尖锐”。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撕开了长期被边缘化的话语禁区,将731部队的暴行以商业电影形式推向公众视野。正如电影中那句自嘲:“这不是一个动听的故事”——但它必须被讲述,也值得被看见。
来源:恋曲星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