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是9月18日,电影院里电光一闪,屏幕上出现了被刻意留白的画面,随后就是一阵不可名状的静默。说实话,我看着台下很多人都在抹眼泪,也看到有人握紧拳头。片名叫《731》,导演把一段被压在历史底层的痛苦,用影像推到我们面前,让人既无法直视,又不想忘记。
94年后的那个电影院,大家都沉默了:一部电影把我们逼着去记住不愿回看的事
那天是9月18日,电影院里电光一闪,屏幕上出现了被刻意留白的画面,随后就是一阵不可名状的静默。说实话,我看着台下很多人都在抹眼泪,也看到有人握紧拳头。片名叫《731》,导演把一段被压在历史底层的痛苦,用影像推到我们面前,让人既无法直视,又不想忘记。
影片里呈现的不是好莱坞式的刺激,而是冰冷的细节和人的沉默。那些被标注为“防疫”的机构,实际上进行的是违背人性的试验;那些招呼过来配合检查的普通人,被投进无法想象的深渊。观影过程中我时不时想起朋友小李的奶奶,她是哈尔滨人,年轻时只在家里低声说过几句“那段”记忆,从来不愿讲细节。看完电影后,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很多人的沉默,背后是太多不堪回首的故事。
把历史搬上银幕,比在教科书里读到数字更让人难以忘记。九四年前的那一声爆破,成为侵略的开端;位于平房的那片工厂与营地,曾是无数生命被剥夺尊严的地方。史料和解密档案里有着冰冷的记录,显示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那段时间遭受了非人的对待,而一些涉事者后来因各种政治交换而逃避了全面审判。看到这些,我既愤怒又感到一种沉重的无力感。
导演赵林山为这部电影走访了大量档案和幸存者口述,他说他不是要把伤口撕开,而是想让和平的光照到过去。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影片选择从平民视角切入,不把仇恨当作终点,而是把“记住”和“反思”作为出发点。演员的表演把那些历史细节还原成人的呼吸,让观众在情感上有了面对过去的力量,而不是被仇恨吞噬。
把视线从历史拉回到现在,世界上仍有无数生命被战争与冲突所伤。联合国的相关报告显示,现代冲突同样带来了大量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危机。形式或许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对人类尊严的践踏。看《731》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把对过去的记忆转化为对当下的警觉和对未来的责任感。
关于如何记忆历史,这里有一点我自己的体会。有人主张把所有残忍的细节都公开,让历史不被抹去;有人担心反复展现创伤会让幸存者再度受伤。我个人偏向于一种既不回避事实,也不以刺激为目的的记忆方式。前几天我和同事张姐聊起她家族的口述史,她说祖父在年纪大的时候,愿意把那些事讲清楚,是为了让下一代知道把握道德的底线,而不是为了激起仇恨。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要学的:把记忆做成一道防线,而不是武器。
那么普通人能做什么?我觉得可以从日常做起。可以带孩子去博物馆听一场讲解,用真实但不过度煽情的语言告诉他们那些事情发生过;可以把家里老一辈的记忆整理成文字或录音,让口述变成可以传承的证据;可以在自己的圈子里倡议理性讨论,用事实和情感来教育,而不是用仇恨去感染别人。更重要的是把对和平的珍惜体现在具体行动上:认真工作,关心周围的人,遵守社会规则,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正是守护和平最实在的方式。
看完《731》后,我觉得对历史的铭记不能只是仪式化的哀悼,也不该成为对立情绪的燃料。它应该成为提醒我们尊重生命、捍卫人权的镜子。说白了,纪念不是为了让我们沉溺在过去,而是为了让我们在当下做得更好。电影结束时,影院里的人没有起立鼓掌,很多人只是沉默地站起来,那种沉默里有愧疚、有思考,也有一种想把这段记忆带回家的决心。
你看过《731》这样的影片,或者听过身边老人提到过类似的记忆吗?说说你看完以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你愿意用什么方式把这段历史带进你的生活里,去提醒自己和身边的人?
资料来源:公开档案与解密材料、导演赵林山采访、金成民(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相关公开发言,联合国公开报告。
来源:枫林里赏红叶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