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安检筐里的身份证照片,虽然只露出了一个姓氏,却引爆了超过四亿的阅读量。
一夜之间,陈飞宇的名字就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冲上了热搜的顶端。
一张安检筐里的身份证照片,虽然只露出了一个姓氏,却引爆了超过四亿的阅读量。
这趟飞往成都的清晨航班,本是为了一场临时增加的高校路演,谁料想,焦点却跑偏到了这里。
他这边在万米高空,他母亲陈红的脚步也未曾停歇。
首映礼的灯光刚刚散去,她就直接搭上了飞往长春的航班。
这位在台前是著名演员、在幕后是金牌制片人的女性,没有丝毫喘息,立刻投身到了下一部电影《冰天雪地2》的筹备中。
第二天一早,就有人在伪满皇宫的勘景现场,拍到了她戴着安全帽、素面朝天的模样,那股子拼劲儿,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一家人都像是上了发条的陀螺,连轴转个不停。
父亲陈凯歌,这位执掌全局的导演,也没有闲着。
就在陈飞宇的安检照传遍全网的那个下午,他出现在了国防大学的红山校区礼堂。
面对着台下整整260名全军高级指挥班的学员,他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内部放映和学术交流。
这部电影,已经被正式列入了军队系统的“新时代军史教育片目”。
这份认可的分量,不言而喻。
这一家子人忙得脚不沾地,究竟是为了什么?
答案就是那部让他们倾注心血的《志愿军:浴血和平》。
这部电影的市场反应,就像它所描绘的战争一样,充满了戏剧性的逆转。
就在27号晚上,它的预售票房还停留在920万,一个不算惊艳的数字。
可仅仅过了21个小时,这个数字就飙升到了1500万,足足增长了580万。
在整个国庆档新片预售普遍疲软的情况下,它成了唯一一个票房“逆跌”的存在。
业内的预测风向也随之大变,从最初的10亿,一路被上调到了12亿乃至15亿的区间。
票房的数字是冰冷的,但观众的反馈却是滚烫的。
影片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观众,或许是这个国家最有资格评价它的人——一群亲历过那场战争的抗美援朝老兵。
中影集团联合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全国32座城市举办了42场“老兵专场”。
《北京日报》的记者在现场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老兵们打出的平均分高达9.3分。
他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真实”。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战士在采访时,眼眶湿润,声音颤抖地说,银幕上坑道的场景,让他感觉自己“像回到了1953年”。
这种评价,比任何影评人的赞美都更有力量。
影片最触动人心的,或许是结尾处那个长达2分37秒的“彩蛋”。
在所有演职员名单滚动完毕后,一段经过4K技术修复的彩色历史影像,毫无征兆地出现在大银幕上。
那是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的真实场景。
当那些曾经只存在于黑白照片中的历史人物,以彩色的、鲜活的姿态出现在眼前时,整个影厅里安静得只剩下抽泣声。
这种震撼,是任何电影特效都无法比拟的。
就连《新闻联播》也在“文化速览”板块专门提及此事,称赞这是“用科技让红色档案在大银幕重生”。
当然,巨大的关注度也带来了同样巨大的审视。
电影的热度刚起,质疑声就接踵而至。
一位颇有名气的军事博主在凌晨发文,对影片中一场“夜间坦克群冲锋”的戏份提出了疑问,认为这不符合1953年金城战役的战场实际。
一时间,关于影片历史细节的争论甚嚣尘上。
面对这种核心内容的挑战,片方的反应快得惊人。
仅仅几个小时后,官方微博就发布了一篇详细的“创作说明”,不仅引用了详实的史料,还直接附上了历史照片作为佐证:志愿军独立坦克2团,确实曾在当年的7月13日夜间,投入了9辆T-34/85坦克配属给203师,并且有明确的战斗记录。
这场舆论风波,在铁一般的史实面前,迅速平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随着陈飞宇本人的热度攀升,关于他“美国国籍”的陈年旧账,又一次被翻了出来。
中午时分,相关话题再次冲上热搜。
这一次,工作室的回应同样迅速且强硬。
他们直接将2021年那份“已正式加入中国国籍”的声明进行了二次置顶,并且追加了一条关键信息:2023年5月,陈飞宇已经换领了新的中国普通护照,证件号码也已更新,恳请网友不要再被过去的截图误导。
这种坦荡和直接,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进一步发酵。
在经历了市场的热捧和舆论的风波后,来自更高层面的支持,为这部电影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院线方面传来消息,中影发行已经口头通知各大院线,影片的放映密钥将延长整整一个月,确保能一直上映到11月初。
这个举措,显然是为了给接下来全国各地的秋季研学团体,预留出充足的观影时间。
紧接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官网上,也挂出了一份红头文件——《关于组织中小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志愿军:浴血和平〉的通知》。
文件明确要求,各地中小学要结合“十一”的社会实践活动,统一组织学生观看这部电影,并开展主题征文活动。
优秀的文章,还将被推荐到《中国中学生报》上发表。
从市场到军队,再到教育系统,这部电影已经超越了普通商业片的范畴,成为了一场覆盖全社会的文化事件。
70年前的硝烟与牺牲,如今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被这个时代看见和讨论。
来源:远见卓识露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