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就这么一个举动,把中产家庭的伪装和裂痕全给揭开了,严硕这个“闯入者”,还让这个家短暂迷了方向。
9月12号,导演林见捷的第一部长片《家庭简史》上映了。
故事说的是贫寒高中生严硕,成绩好但性格孤僻,在学校操场被同班的涂伟砸伤。
涂伟家境不错,成绩却一般,出于内疚,他把严硕带回自己家疗伤,还让严硕跟着改善伙食。
谁能想到,就这么一个举动,把中产家庭的伪装和裂痕全给揭开了,严硕这个“闯入者”,还让这个家短暂迷了方向。
这种“外人进家搅乱局面”的故事,以前我只在欧美艺术电影里见过。
像帕索里尼的《定理》、三池崇史的《拜访者Q》,还有近几年火的《萨特本》《圣鹿之死》,都是靠一个陌生人,把家里的秘密和隔阂扒出来。
本来想觉得这套路有点老,但后来发现,这次不一样,这阵风终于刮到中国了,而且瞄准的是咱们身边的中产家庭,这点还挺新鲜的。
美国有个独立电影厂牌A24,就爱拍这种挖人性黑暗面的片子,比如《遗传厄运》,用荒诞剧情聊社会问题。
但《家庭简史》把这种叙事用到中国中产身上,还是头一回,毕竟咱们的中产焦虑,跟欧美那套不太一样,拍出来还挺有看头。
严硕进了涂伟家,就像一面“照妖镜”,每个人的心思都藏不住了。
先说说涂伟的爸爸,是演员祖峰演的。
祖峰以前在《北平无战事》里演的是温和的知识分子,这次却成了个不够强势的中产家长。
严硕在他眼里,其实就是当年的自己,小镇做题家出身,资质好,但得比别人多拼好几倍,才能混到现在的位置。
我身边不少中年男人都这样,看到比自己孩子优秀的年轻人,总会想起自己当年奋斗的样子,那种复杂的情绪,祖峰演得还挺到位。
涂伟妈妈是郭柯宇演的,她对严硕的态度更耐人寻味。
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她没能有第二个孩子,严硕身上,正好装着她对“另一个孩子”的期待,她总觉得,要是那个孩子还在,说不定会像严硕一样优秀。
如此看来,这种期待不是凭空来的,80、90年代的中产家庭,大多都想把唯一的孩子培养成“优质娃”,没实现的遗憾,就这么落到了严硕身上。
至于涂伟本人,对严硕的感情更拧巴。
一方面,严硕是他没有的兄弟,能跟他交心,还能替他分担爸妈的注意力,毕竟爸妈总盯着他的成绩,有严硕在,他能轻松点;但另一方面,严硕又是竞争对手,分走了爸妈的爱。
很显然,这种又亲近又排斥的感觉,不少家里有兄弟姐妹(或者爸妈总拿别人跟自己比)的人,怕是最有体会。
而严硕呢,他可不是单纯的“受害者”或“闯入者”。
他像天使,又像恶魔。
他用乖巧、成绩好、长得俊吸引涂伟一家,跟三个人都有种没说破的欲望关系;但他又是个不可靠的叙述者,说自己爸爸是殴打妻儿的酒鬼,却拿不出证据。
他顶替涂伟上英语课,也不吭声,直到被涂伟爸爸戳穿,还在找借口。
搞不清他到底是真可怜还是装可怜,不过这种纯真和邪恶掺在一起的样子,倒挺真实的,人哪有非黑即白的?在他的影响下,涂伟家差点形成新的小家庭,涂伟没辙,只能用极端方式逼爸妈选边站。
要把这么个寓言式的故事拍好,挺不容易的,但林见捷确实有两把刷子。
他上过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基本功很扎实。
他和摄影指导张嘉昊用了匀速推进的变焦摄影,还有上帝视角的航拍镜头。
本来想觉得这些镜头只是好看,后来发现,它们是在营造一种“表面稳,底下慌”的感觉,提醒观众,银幕上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更有意思的是林见捷的另一个背景,他学过生物科学。
这让他给电影加了个“显微镜”视角,用那种冷峻又诡异的圆形镜头,把中产家庭当成了生物标本。
他们的纠结、焦虑、压抑、哀怨,都被放大了,而且很明显,他们的行事逻辑,其实没超出动物的本能。
张嘉昊以前参与过《南方车站的聚会》的摄影,那部片就擅长用镜头展现人物内心的冲突。
对比来看,《家庭简史》的镜头更冷静,像在实验室里观察标本,而《南方车站的聚会》更躁动,两者各有各的妙处。
不过这部片也没少挨骂,有人说它“离地”“空洞”。
为啥会这样?我琢磨着,一方面是叙事方式的问题。
咱们中式寓言比如《聊斋志异》,里面的“访客”故事大多有因果报应,观众习惯了这种套路,但“天使来访”式叙事不一样,太拧巴,本土观众接受不了。
另一方面,影片对生育政策的指涉太直白,难免让人觉得是在迎合国外视角。
还有人说它模仿《萨特本》和A24的片子,这点确实没法否认,它的美学风格和叙事走向,能看到不少前人的影子。
但话说回来,模仿不代表没新意,《萨特本》讲的是英国贵族家庭的裂痕,《家庭简史》聚焦的是中国中产,把国外的套路本土化,也算是一种尝试。
毫无疑问,《家庭简史》虽然有争议,但它的工艺品质和对中产困境的检视,确实填补了国产电影的一个空缺。
它用模糊暧昧的方式,让国内观众去琢磨家庭结构和人性欲望;对国外观众来说,也成了了解中国中产焦虑和家庭隐痛的窗口。
这种把社会学议题和惊悚片类型结合的路子,值得国内电影人接着探索。
毕竟咱们的中产群体越来越大,他们的困惑和挣扎,需要更多这样的作品去呈现,而不是总停留在表面的光鲜亮丽里。
来源:由典学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