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731》,让我含着泪水看完,久久不能平复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2:35 1

摘要:我坐在昏暗的影厅里,旁边有人握紧拳头、有人止不住抽泣,还有人看完半天坐着一动不动。说实话,那种沉默不是因为剧情转折,而是因为电影把一个个被编号的人,硬生生地还给了名字和面孔。王志文在首映时说的那句“我们要对过去、现在将来的历史有个清醒的认识”,像一把刀切进我的

59岁王志文一句话,让我在影院坐了半小时不敢动:这部“731”为什么刺痛每个人?

我坐在昏暗的影厅里,旁边有人握紧拳头、有人止不住抽泣,还有人看完半天坐着一动不动。说实话,那种沉默不是因为剧情转折,而是因为电影把一个个被编号的人,硬生生地还给了名字和面孔。王志文在首映时说的那句“我们要对过去、现在将来的历史有个清醒的认识”,像一把刀切进我的心里,掌声过后,影厅里留下的不是热闹,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感。

电影里那些被当作“材料”的人,台词少却鲜活。他们不是数据,也不是历史章节上的符号,导演把名字和故事连在一起,让观众不得不面对那背后的人性重量。看到演员为了不屈的眼神而演出的最后一幕,我想起一个朋友看完跑去给家里老一辈打电话,想把家族记忆拉回来。名字被记住,仿佛那些被践踏的生命又被承认了一次;名字被抹掉,才是真正的彻底消失。

这部片子不容易。导演用十一年去查证、筛选,翻阅八千多页文件、四百多小时影像、无数口供,这种耗时和执着,在今天快餐化的信息时代,显得格外刺眼。电影对真实性的追求,不只是为了复现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为了把证据、名字、时间串成一条不可被淡忘的链。正是这种链,把观众从当下的舒适区拉回到那个不能忘记的过去,让我们重新审视“记忆”与“责任”的关系。

说到真实和表现之间的界限,片场外也有争议。有人说导演为了还原效果做过极端的选择,甚至传出用了最真实的方式去呈现某些镜头,这让很多人觉得电影的真实触及了伦理边界。我不是专业影评人,但我觉得有两件事值得同时记住:一是艺术要为记忆服务,不应成为猎奇;二是对受害者的尊重必须高于任何表现手法。导演的初心是让忘却不能再发生,但我们也得问:记住历史的方式,能不能在不再次伤害幸存者和观众的前提下完成?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名字是人类认同的最小单元。忘记一个名字,等于剥夺了一个人被承认的权利;当集体记忆里多了空白,整个人群的身份感会被侵蚀。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在看完后会感到愤怒、无法平静:电影不仅在叙述过去的暴行,更是在提醒我们现在的责任。如果不保持清醒的态度,这些名字就会被一层层掩埋,未来的年轻一代可能连问题的根源都无从得知。

这类电影带来的不是绝望,而是行动的可能。看完电影,可以做的并不复杂但很实际:去读一篇被忽略的历史证言,去听一位老人说说家族往事,哪怕是在朋友圈分享一段影评并附上来源,都是把名字从模糊里拉回来的行为。我有个同事王姐,看完后把中学历史老师找到,主动申请在班会上放映并组织讨论,孩子们第一次听到那段故事,反应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同样需要警惕的是记忆的麻木化。过度的影像轰炸会让人产生情感疲劳,最后变成冷漠。电影和公众记忆的关系,不应该只是一次性的情绪宣泄,而应该转化为持续的教育、纪念和制度化的保存。博物馆的档案、学校的课程、家庭的口述史,这些都是把名字和故事护下去的渠道。导演用十一年去做证据搜集,不是为了满足好奇,而是想把记忆制度化,让名字不再随风而逝。

看完电影,我心里有一句新的话一直在转:名字不只是称谓,它是活着的证据。我们纪念,不是为了积累仇恨,而是为了让下一代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从而避免重复同样的伤害。影视作品有时候是最接近普通人心灵的入口,它能把冷冰冰的历史变成人可以触碰的温度,只要我们在触碰之后不止于感受,而是行动起来。

说到这里,我想听你的声音。你看过让你记住名字的电影或故事吗?那之后你做了什么,或者你希望社会用什么方式去保护那些被遗忘的名字?欢迎说说你的想法和经历。

来源:认真的高山G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