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9月24日如期而至。在这场备受瞩目的电影盛事中,不少曾从这里出发的导演再度归来,带着新作,也带着与平遥割舍不断的情缘。孔大山、李冬梅、张中臣——三位与平遥结缘多年的青年导演,在电影宫的直播对谈中,分享了他们与平遥的温暖回忆,也畅谈了对创作、
本网平遥讯 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9月24日如期而至。在这场备受瞩目的电影盛事中,不少曾从这里出发的导演再度归来,带着新作,也带着与平遥割舍不断的情缘。孔大山、李冬梅、张中臣——三位与平遥结缘多年的青年导演,在电影宫的直播对谈中,分享了他们与平遥的温暖回忆,也畅谈了对创作、对电影未来的思考。
平遥,是起点也是“回家”
对许多青年电影人而言,平遥国际电影展不仅是展示作品的平台,更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导演孔大山笑称自己几乎“每年换个身份”来平遥:从第一届的短片参展,到后来以编剧、演员、评委甚至平面摄影师的身份亮相,平遥见证了他从新人导演到《宇宙探索编辑部》破圈而出的全过程。“我把来平遥当成另一个身份的‘过年回家’。”他说。
李冬梅导演同样与平遥缘分匪浅。从第一届“蹭”红毯的“假编剧”,到凭《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入围“藏龙”单元,再到今年携新作《果然》重返“藏龙”,她感慨道:“平遥是我的福地,是我的‘娘家’。”
张中臣导演则从平遥的WIP(发展中项目)单元出发,首部作品便获肯定。今年,他的新作《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再次入围。尽管刚从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归来,他依然风尘仆仆赶来平遥,“每次来,都像是回到电影人共同的‘家’。”
创作之路:坚持自我,也拥抱可能
在电影市场环境变化的当下,如何在创作中保持初心,成为每位导演必须面对的课题。
李冬梅坦言,自己的作品风格并非大众化,但她坚持“不妥协”的创作态度。为了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她甚至开启了“卖香肠”的副业。“我希望通过具体的生活,支撑未来的创作自由。”她笑言,“香肠人人都爱吃,我希望它能带我走向更自由的创作状态。”
以《宇宙探索编辑部》惊艳影坛的孔大山,如今对平面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创作不一定拘泥于电影,也可以是摄影、是做面包。”他表示,自己正在尝试不同形式的表达,希望能在更多赛道中找到创作的愉悦。
张中臣则透露,他已写完一部关于“杀马特”与工厂青春的剧本,正寻求拍摄机会。“我想拍一部中国从未有过的青春片。”他说,“如果暂时拍不了,或许会先尝试一部恐怖片。”
电影的未来:在喧嚣中守护“不可言说的美好”
谈及当下电影生态,尤其是短视频对观影习惯的冲击,三位导演不无担忧,但也保持清醒。
李冬梅说,她的作品《果然》在首映后遭遇了一些不理解,但她依然坚信“电影中那些模糊的、暧昧的、不可言说的部分,才是最珍贵的”。她希望电影能继续成为深度情感沟通的媒介。
张中臣直言,电影节的热闹有时会带来“幻觉”,但创作者必须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面对“结实的现实”。
孔大山则把平遥视为一个“乌托邦式的聚会”。“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忘记票房压力,纯粹地享受电影、享受交流。”
重逢,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在这场对谈的尾声,三位导演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平遥的感激。这里不仅是他们电影之路的起点,更是情感联结的纽带。无论是李冬梅与老友开门相遇的惊喜,还是孔大山形容的“回家过年”,都让人感受到平遥独有的温暖。
随着本届电影展渐入尾声,他们也将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继续在创作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正如李冬梅所说:“也许我们不需要万千掌声,有几个知音就足够。”
在平遥,电影人彼此见证成长;从这里再出发,他们将继续用镜头讲述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杜利勇)
图片由组委会提供
编审:杨会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