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98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荣誉,更是国家文化意志与行业共同期待的体现,意味着中国电影正以扎实的叙事能力参与全球人文对话。
2025年,江苏两大文化现象的持续火爆,已不能简单用“巧合”二字解释:
近日,《南京照相馆》片方发布消息,电影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98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荣誉,更是国家文化意志与行业共同期待的体现,意味着中国电影正以扎实的叙事能力参与全球人文对话。
本周末后,“苏超”13轮常规赛告一段落,这股源自市井、席卷全民的激情,不仅凝聚了江苏的共同记忆,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二者并举,恰是江苏成熟文化生态的集中彰显。
其最可贵之处,在于一种深刻的共通:既有雄心培育能参与世界对话的“参天大树”,也有从容涵养能点燃全民热情的“遍地灌木”,大树的高度为灌木拓展阳光,灌木的沃野为大树深扎根基,二者相互滋养,方有这郁郁葱葱的景象。
土壤
江苏文化的深厚,并非一种凝固的遗产,而是一种持续生成、具有高度“兼容性”的活性力量。这种力量,在《南京照相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于这部电影而言,江苏文化提供的绝非简单的背景板,而是其能够超越地域、引发全球共鸣的叙事智慧。
举个例子,电影取名《南京照相馆》,但杜绝将“南京”符号化:在地理空间上,提到鸡鸣寺、莫愁湖、中华门等真实地标,但都不是随便选取的,而是与剧情和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在文化记忆上,南京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的几次变奏、贯穿始终,南来北往的乡音,亦支撑全片的情感线索。
这种对“地方性”的深刻把握与尊重,恰恰是将共情最大化的高级路径。江苏地处南北之交、江海之汇的历史积淀,赋予其一种内在的叙事张力,最懂得如何将个体的、局部的悲欢,熔铸于家国乃至人类共同的情感框架之中:
《西游记》的修行寓言如此,《水浒传》的反求诸己如此,《红楼梦》的文明悼亡更是如此,四大名著,中国古典叙事巅峰,四有其三都离不开江苏滋养。这是《南京照相馆》能代表中国冲击奥斯卡的深层底气。令人惊叹的是,同一种叙事智慧,在“苏超”的狂欢中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形态迸发出来。各城市创造的各种梗文化,将历史渊源、方言差异这些局部元素,转化为一套能为全民所理解、参与和共情的生动叙事。这与《南京照相馆》的逻辑,实则异曲同工。它们共同证明了这片文化土壤的丰饶:既能支撑需要严谨结构的“庙堂之高”,也能激发充满原生力的“江湖之远”,同一片底色,两种笔法。
回响
正因如此,超8471万的观影人次,逾30亿元的票房,不仅印证了《南京照相馆》作为“现象级”作品的市场号召力,更揭示了叙事策略的成功。这部电影的艺术追求,并未止步于国内。代表中国内地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征程,是其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在此之前,影片已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深刻的情感与思想激荡:从澳大利亚侨胞“包场”,到好莱坞电影人哽咽,还有德国学者、法国音乐人、韩国网红、英国演员观影后探讨历史,这部影片已然成为一场跨越文化与国界的“历史记忆”对话。
影片的国际影响力,首先根植于其对人性的普遍关照。它并未停留在控诉暴行的层面,而是深刻聚焦于极端环境下个体的道德抉择、坚韧不屈以及对真相的守护。这些主题超越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从而能够穿透文化壁垒,触动不同背景观众的心弦。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方世界历史认知的空白。不少外国观众指出,在他们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中,对南京大屠杀和东方战场的惨烈牺牲鲜有关注。《南京照相馆》的出现,则打开了这扇被尘封的窗口。
同时,大量网友在观影后,也自发地开始了历史追索与讨论:历史博主深度解读影片背景,旅游博主拍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VLOG,普通网友讲述观影心得并配以多国字幕传播,自发的二次创作,形成一股强大的、跨越疆界的民间记忆力量。
由此,一种内外联动、良性循环的文化路径清晰可见:丰沃的民间土壤为精品的诞生积蓄了最原始的底气与温度,而精品凭借其思想与艺术的高度走向世界,其所获得的国际认可与深刻对话,又反过来为诞生地的文化形象进行了强有力的背书,提升了整体生态的格局与自信。
启示
《南京照相馆》,包括“苏超”的绽放,其意义超过现象本身。它昭示着江苏文化发展已进入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从自发涌现走向自觉构建,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赋能。这就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顶天立地”式文化发展范式。
所谓“顶天”,以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为根基,勇于用国际通行的艺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参与全球文明对话。它证明,真正的文化影响力,源于对自身历史的深刻洞察与创造性转化,而非简单的符号输出。
而真正的“立地”,在此刻获得了全新的内涵:不再是立足于一方水土,而是植根于最广阔的人间悲悯。影片之所以能震动全球观众,正是因为它拍出的不是一个民族的受害史,而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坚守与光辉。这种共情,源于我们共同生而为人最朴素的正义感与同情心。
《南京照相馆》表明,最高级的“立地”,是立于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识之上。当创作直面历史悲剧中最具普遍性的命题,暴力、记忆、尊严与救赎时,它便与所有追求和平、捍卫文明的力量站在一起。
或许,《南京照相馆》冲击奥斯卡,不应仅视为单一作品的突围,而应成为共识:电影作为现代叙事的重大载体,是对外传递历史观、价值观和情感图景的重要路径。
唯有通过这样的作品,区域话语才能升华为国家叙事,进而参与全球话语的共建。这不仅是文化发展的路径,更是一种文明的责任。
展望未来,课题在于将此种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制度性优势,让更多的《南京照相馆》与“苏超”孕育生长。而答案,正蕴藏于这片土地已然展现的智慧之中——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以深情的扎根守护本源。这理应从今天的文化自信,升华为面向未来、主动践行的文化自觉。
现代快报/现代+评论员 王子扬
图片:官方剧照海报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