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出电影院那一刻,我的心一直扣着,像被什么东西揪住了。电影里那些被称作“马路大”的面孔被剥离成数字和试验记录,零下三十度的冻伤实验不是为了治病,而是在把人当作可消耗的物料来计算成本和收益。说实话,令人最寒心的并不是画面的血色,而是那种制度化的平静——医生在刀光
当医生背弃誓言:看《731》后我最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沉默
走出电影院那一刻,我的心一直扣着,像被什么东西揪住了。电影里那些被称作“马路大”的面孔被剥离成数字和试验记录,零下三十度的冻伤实验不是为了治病,而是在把人当作可消耗的物料来计算成本和收益。说实话,令人最寒心的并不是画面的血色,而是那种制度化的平静——医生在刀光下做出无法原谅的选择,餐桌上却像讨论天气一样谈论实验数据,这种冷漠,是把人性一点点耗尽的过程。
我身边有个做生物技术的朋友,叫小王。看完片子后他给我讲了当年实验室里遇到的一个场景:项目高层压着时间节点,审批有模糊的灰色地带,年轻的研究员被告知“不要追问太多”。小王当时选择离开。他说不得不说,真正让我害怕的不是危险的技术本身,而是当制度允许沉默、让人不必对后果负责时,任何技术都有可能被异化。这种从个体到体制的连锁反应,正是电影想让我们记住的警示。
电影把历史的碎片拼成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在服从与习惯中被驯化的路径。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在这里有了具体的脸孔:不是妖魔化的怪物,而是在制度语境中被常态化的行为模式。新兵从呕吐到面无表情地执行解剖,那不是心理异常的个体案例,而是环境在一步步消解同情心与伦理感。理解这点很关键,因为如果我们只把罪恶归结为“坏人做坏事”,就容易忽略如何通过制度设计阻断这种恶的蔓延。
不仅如此,《731》还把历史与当下连接在一起,让我对现代科学的两个脆弱点格外敏感。其一是“科研与权力的互换”,当数据能换来政治庇护或资源时,正义就可能被交易;其二是“技术的双刃性”,像基因编辑这样的工具本身并不带善恶,但缺乏伦理边界时,它的应用空间就会被扭曲。电影没有直接给出现代科技的答案,但它把一道隐形的问号扔在我们面前:我们如何在热情追求进步的同时,不丢掉最基本的人文底线?
面对这样的历史教训,我有几件事觉得现实可行。首先,学术与医疗机构必须把伦理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建立透明的外部审查和公开的风险报告机制,让研究过程和成果都能接受社会监督。其次,要保护那些愿意发声的人,建立有效的举报渠道和法律保障,否则沉默代价将由无辜者承担。再者,教育要从小开始,不只是传授科技技能,更要把历史记忆和伦理判断嵌入专业训练,让未来的医生和科研人员在面对诱惑时有据可依、有勇气说不。说实话,这些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每一点制度性的改进,都比一时的愤怒更能堵住通往恶的路。
我也希望把电影带来的触动变成日常的行动。比如公司或实验室可以定期邀请伦理学家与普通员工对话,社区可以用纪念和讲述把历史记忆保持在公众视线内,教育部门可以把这类历史与职业伦理结合进课程。个人层面,若你身处与技术相关的岗位,保持记录、坚持透明、在团队内建立讨论伦理的常态,这些看似小的举动,叠加起来就能改变一个系统的倾向。
看完《731》,我反复想起那句话:历史并非远处的灰尘,它常常就在当下被重新上演。守住人性的底线既是制度的事,也是每个人的事。不把记忆当作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把它作为行动的指南,或许才是对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悲剧最负责任的回应。说白了,我不想再看到“为了数据”或者“为国效力”这类借口在现实中被重复。
你看完类似题材的电影或展览后,有没有哪一瞬间让你改变了对工作的选择或生活的看法?说说你身边的故事和你认为最可行的一条制度性改进,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
来源:幽默橙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