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和守望,关于“香港制造”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8:50 1

摘要:香港电影人打开内地市场的大门,合拍片成了香港电影的新身份证。有融合有丢失,有成功案例有失败典型。譬如《关云长》和《画壁》不太行,但《十月围城》和《画皮》就还行。随着合作关系更加紧密,“香港导演+内地投资+内地演员”的基础模式越发凸显。照理说,麦浚龙的《风林火山

转自:新安晚报

香港电影人打开内地市场的大门,合拍片成了香港电影的新身份证。有融合有丢失,有成功案例有失败典型。譬如《关云长》和《画壁》不太行,但《十月围城》和《画皮》就还行。随着合作关系更加紧密,“香港导演+内地投资+内地演员”的基础模式越发凸显。照理说,麦浚龙的《风林火山》应该是国庆档的重点关注对象,因为一切听起来,都很香港电影,甚至不止于银河映像。以知名导演为序列,我们来看看新时代的融合香港风味。

寻找与定位

2004年香港与内地合拍片的票房总额达到了8亿元,在当年票房排位前十的华语片中,合拍片《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功夫》《新警察故事》《2046》《千机变2》《手机》《龙凤斗》就占了八席。成龙2004年的《新警察故事》在香港与内地均取得票房成功,证明港片经典类型仍有市场竞争力。《七剑》是起跑比较早的合拍大制作,但是反响实在不怎么样,2010年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内地票房突破3亿元,香港导演开始找到将港式类型片与内地审美结合的有效路径。

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爆炸式增长,香港电影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一阶段,一批香港导演成功融入内地电影体系,打造出叫好又叫座的商业大片。徐克凭借《狄仁杰》系列,和把故事浓缩在极限时间内合理改编的《智取威虎山》,实现商业成功与文化融合的双赢,后者2014年上映收获8.83亿元票房,堪称香港导演主旋律改编的典范之作。《龙门飞甲》也挺成功,后来徐克野心更大的主旋律《长津湖》系列更是拿下57亿元和40亿元票房。老实讲,徐克给到的惊喜越来越少,不光是今年春节档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你说2017年的那部《西游:伏妖篇》到底是个什么鬼。

得说说杜琪峰老师,这一阶段的合拍片也显露出明显的水土不服。许多影片在港味与内地化之间摇摆不定,陷入“两地不讨好”的尴尬境地。2003年《大块头有大智慧》虽然票房一般,但杜琪峰的腔调还在,那仍然是一部耐人寻味甚至过度解读的电影,但是2008年的《蝴蝶飞》,虽然有周渝民和李冰冰,而且试图复制黑帮片成功模式却遭遇滑铁卢,内地票房仅801万元,口碑惨淡。这折射出香港导演在北上前期的集体焦虑——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重新定位自己。

后来的《单身男女》系列,《夺命金》《毒战》《盲探》,总体上还是反映了杜琪峰在适应跨地域合作时,风格上的摇摆。倒是2022年,杜琪峰的老搭档韦家辉完成了《神探大战》,影片在内地拿下了7.12亿元的高票房,而且影片港味十足。同样值得一提的是,麦兆辉导演的《窃听风云》系列同样在商业类型片中注入社会批判,三部曲累计票房超过10亿元,证明具有思想深度的港片在内地仍有市场。

跳不过去的还有林超贤,那个《江湖告急》《激战》和《破风》的导演,居然凭借《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开创主旋律商业片新范式,将港式动作美学与主流价值观完美结合。行动系列完美诠释了林超贤的行动力,直到过犹不及的《蛟龙行动》折戟沉沙。同样路径的还有一位导演邱礼涛,两部《拆弹专家》,“扫毒”系列,外加强弩之末的《莫斯科行动》,比林超贤来得快,去得也快。

还有人记得《如果·爱》吗?自从这部电影问世之后,华语电影好像再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音乐歌舞片。陈可辛则通过《亲爱的》《中国合伙人》等现实题材作品展现社会关怀,前者2014年上映获得3.4亿元票房,证明香港导演也能驾驭内地社会议题。而《中国合伙人》诞生之后,至今可能再也没有比它更出色的华语传记片。我个人认为,从某个角度而言,陈可辛是北上的香港导演里,最为全面也最为成功的一位。当然,《酱园弄》最后弄成这样,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回归与突破

当香港导演在大片领域高歌猛进时,一种对纯正港味的怀念与呼唤在影迷圈中悄然兴起。别不信,很多南方影迷看港片要看粤语版。这一阶段,一些导演选择回归香港本土故事,坚守港片美学。《寒战》系列2012年和2016年相继上映,分别获得2.5亿元和6.7亿元票房,在合拍框架下保留了港式警匪片的精髓。更为难得的是,一些新生代导演在商业大潮中逆流而上,坚持作者表达。譬如《树大招风》和翁子光的作品,同样以独特视角关注边缘人群,获得专业认可。

说到香港味道自然也不能不提王晶,《澳门风云》系列其实是香港味道的一种,到5.77亿元票房的《追龙》,虽然烂片产量更多,但是一部《追龙》的港味确实够回味多年。再往后数落香港味道,可能就要点2018年庄文强导演的《无双》了。哦,当然还有成龙大哥翻身之作《捕风追影》。困境中也孕育着新的可能性。一些导演开始探索“大湾区电影”的概念,试图在区域融合背景下重新定义香港电影。

演员方面当然很多。不得不提的是栋笃笑的坚守者黄子华。2023年《毒舌律师》在香港本土破纪录的票房表现,证明港片在特定市场仍有生命力,分列《毒舌律师》两边的《还是觉得你最好》和《破·地狱》,让黄子华收获了不知道多少好感。在《还是觉得你最好》这样的都市喜剧中,港式幽默与人文温度依然鲜活。这些坚守使得香港电影在华语电影格局中保持不可替代的价值。

香港电影的困境本质上是文化身份与市场现实的矛盾。随着内地市场的扩大和本土市场的萎缩,香港电影人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选择:是完全融入内地电影体系,还是坚守港味特色?这两种选择都面临挑战——前者可能导致香港电影独特性的消解,后者则可能因市场局限而难以持续。比较典型的是王家卫,《一代宗师》绝对拿得出手,重塑功夫两个字的内涵;比较遗憾的是许鞍华导演,无论是演绎萧红还是张爱玲,都没能实现美好的初衷——不过许鞍华导演有一部《桃姐》。

当然还有香港新锐导演彭浩翔,《春娇与志明》和《志明与春娇》,因为不失“港味”且接地气受到影迷的赞誉。更新一代的导演里就要说曾国祥了,《七月与安生》文艺大丰收,《少年的我》15.58亿元票房大丰收。正如电影《无双》所暗示的——真与假、原创与复制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但真正的价值终将被识别。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楠楠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