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发稿,上映11天的《731》票房达到14.64亿,暂时位列2025年度票房榜第五。而一直“小看”这部电影的专业票务平台,则又双叒一次提高总预测票房到15.34亿。
截至发稿,上映11天的《731》票房达到14.64亿,暂时位列2025年度票房榜第五。而一直“小看”这部电影的专业票务平台,则又双叒一次提高总预测票房到15.34亿。
我们依然坚持电影定档之前的那个观点:
《731》是“被安排”到了9月18日这个档期,电影本身是吃亏的。观众“想看”数字位列第一、电影上映前热度空前,《731》放在任何一个档期,票房都是10亿起跳。
但9月18这个日期虽然有意义,可是并非很好的档期,前面暑期档刚过去,消费者看电影的“预算”花的差不多了;后面国庆档距离不到半个月,留给《731》的时间并不多。
事实也是如此,到了9月28日,哪怕《731》已经上映第11天,依然还是统领市场的地位,排片占比53.5%,票房占比超过半数。试想一下,如果国庆档没这么快来、大片没这么早杀到,《731》还可以持续大卖很多天。
电影到底好不好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对于所有的好评和差评,个人不能说认可,只能说尊重,包括那些认为“电影的意义已经超越电影本身、是否好看不是最重要的”说法,下面还是聊票房。
《731》的成功有目共睹,盈利也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没有高片酬演员,男主角姜武现在片酬不低了,可《731》2021年9月份开机,当时的姜武还没有现在这么火,而且很有可能他的片酬比其他演员更低,这个放到后面说。
制作成本也不会很高。导演赵林山差不多10年前就开始构思电影,2017年6月29日宣布正式启动,相对电影动辄数千万、上亿的制作成本来说,导演前期单打独斗的做剧本、筹备资料这些的开销可以忽略不计。看过电影的都知道,《731》不是大制作电影,场景小且单一,绝大多数戏份都集中在室内置景,拍摄耗时不长,业界盛传《南京照相馆》制作成本1.5亿,相比而言,《731》真正花在制作上的钱有一半就差不多了。
假设最终《731》拿到15亿票房,先扣除5%的电影专项基金和3.3%的增值税,按照发行协议分给院线和影院之后,片方能拿到38.82%,预计5.3亿左右。
电影宣发上没有多少投入,也没有做票补,制作费加宣发成本满打满算划出去1亿,电影也还有4.3亿的盈利空间。
到这里不由感慨,要是这部电影都是导演赵林山一个人投资,那他10年的付出和等待,换来超过4亿的回报也算值得了。但是他肯定拿不到这么多。
严格来说,不但拿不到那么多,反而要比本来能拿到的更少。
《731》背后有4家出品公司和14家联合出品公司,资本盘根错节,真真假假的传言很多,下面只说有根据的事实。
首先,这部电影的大部分预算,都来自国资。四家出品方,领投的是长影集团和保利影业,这两家不用多介绍,都是国企背景。目前排在第三的环鹰时代放到后面再说,第四家合作愉快是民企,算是一直陪着赵林山坚持到电影上映的公司。
导演赵林山本人曾透露,他决定拍摄《731》时,去731罪证陈列馆拜访、采风,馆长的态度非常冷淡,原因是不相信他能把电影拍出来。
在《黑太阳731》之后,想把电影拍出来的导演好几个,结果后面都没消息了,没有一个拍成。
拍这个题材的阻力懂得都懂,无需多说,馆长是这个态度,其实资本也一样,这也是为什么《731》的出品公司里,没有当下电影行业主流民营影视公司的原因,没什么人看好这个题材,甚至有理由怀疑,电影公司老板们根本就不相信这部电影能拍出来,钱扔进去注定打水漂,谁会投啊?
所以我相信导演赵林山为了拍电影抵押房产的说法,他在市场上很难拿到足以支撑他拍完电影的预算。
但是赵林山自己其实也没多少钱,所以哪怕抵押了房子,他的公司千岁影视都没能挤进出品方名单里,只能屈居联合出品方名单中。
对了,前面说过国资,联合出品方里第二位的哈尔滨演艺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由哈尔滨财政局独资。
此外,除了若干民营公司外,联合出品方里还出现了诸如吉视传媒、吉林广播电视台等国企的身影,炒股同时又关注这部电影的人知道,上市集团吉视传媒,很可能是这部电影的最大获益者,因为凭借《731》概念,吉视传媒在电影上映前频频涨停,股价已经翻倍都不止了。
需要注意的一点,网上流传一种说法,主演姜武拍摄部电影没有要片酬,而是要了10%的份额,等着票房分红。
这种说法半真半假。《731》因为缺钱,拍摄举步维艰,邀请姜武这样的大演员,谈低片酬或不给片酬,而是转成份额拿票房分红是有可能的,但10%这么高可能性不大。
细心的网友可能梳理过《731》背后的出品公司,并没有姜武的身影。姜武参与的公司,有和姜文共同持股的知者乐乎文化传媒、海口十拿九稳影视公司等股东,大部分持股比例都很高,这些公司没有出现在《731》的出品名单中。
姜武所属经纪公司为北京沐山文化有限公司,大股东是米乐,姜武仅持股10%。
重点来了,股东第三位的张望,是《731》联合出品方众鑫魔力无锡影视有限公司的大股东,而这家公司同时也参与了姜武另一部主演电影《戏台》的出品。
到了这里,不难得出结论,和当初郭帆拍《流浪地球》差不多的处境,赵林山四处“化缘”,努力找钱和找资源,最终外景选在了当年细菌部队试验场遗址,加上多家国企的鼎力支持,才把电影拍完。
前面说过,《731》2021年9月份开机,到上映期间又是四年。对比四年前后,感觉赵林山老了不止10岁。
就像《长安的荔枝》里李善德说,就算转运荔枝不成功,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位置。
素材已经拍完的赵林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往前推进。
艰难的审查和修改剪辑肯定有,演员也在说戏份被删减、拿掉、修改。
电影想要上院线,杀青其实才走完一半。
后期剪辑、调色需要钱,配音、做音效、音乐需要钱,找明星唱主题曲需要钱,甚至就连做片头片尾的字幕也需要钱。想不起来是哪部电影了,因为没钱,字幕是导演自己一点点做出来的。
电影做完要投放市场,宣发成本也非常高。
即便像《731》这样感觉没怎么在宣发投钱的电影,实际花的钱也不少,走各种上映流程要钱、做拷贝要钱、预告片和海报等物料的制作要钱、投放更要钱,发行公司要和院线沟通要排片、寄各种宣传物料,甚至有一些可能要给返点之类的,都需要投入,人工也要钱。
这也是为什么段奥娟拿到了金鸡奖最佳影片提名,但电影其实迟迟没能上映,也是因为没钱,没法推进。
有理由相信,进入到宣发环节,赵林山已经再也找不到、也拿不出钱来了。
怎么办?只能把利润再让出去一部分。
《731》准备上映、启动宣发之际,背后资本经历了微妙的变化。
无论是早期海报(写着7月31日全球预映)还是此前平台给出的出品方名单里,原本出品方都只有三家,长影、保利和合作愉快影视科技。此时,导演赵林山的千岁影视相当于位列第四,能拿到相对较高份额,按照现在5.3亿票房分账,就算拿到10%也能有5000多万,是他熬了10年应得的回报。
但宣发要推进,就必须要引入一家做宣发的公司。
赵林山估计是在行业里转了一圈,和当初拍摄时的遭遇差不多,大公司的门可能都没进去。
最终合作的是环鹰时代。
接一部电影的宣发,好项目是锦上添花,处境艰难的项目是雪中送炭,《731》肯定属于后者,对于愿意雪中送炭的合作伙伴,理应给更多回报。于是定档海报中,环鹰时代登上了出品方名单,位列第三。如果不是保底发行,就是将发行费用折算成了份额,等着拿票房分红,至此,导演赵林山的千岁影视相当于下降了一位,份额势必被稀释不少。
当然,就算环鹰时代拿到比正常宣发更多的回报也很正常,毕竟有了这家公司的努力,才让这部电影顺利上映,被观众看到。
这就是资本,赵林山为电影耗费10年心血,还拉上家人,一家三口一起上阵,但付出心血最多的人,不是得到最多回报的人。
电影的宣传物料公开了电影里的婴儿,其实就是赵林山自己的儿子,而饰演梁艾英的李善玉,则是赵林山的妻子。
即将到了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希望导演一家,能分到多一些吧。
来源:光影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