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律师,可不是美国电影里的那种能“逆转乾坤”的超级英雄,你看美国电影里,律师提着公文包怒气冲冲的来到警察面前说,赶紧把我的当事人放了,不放人我就告你,警察一听这话,立刻就把人放了,然后转身对另一个警察说,这个律师能量大得很。可电影毕竟是电影,在我们国家绝对
家里人突然被带走了,你肯定慌得不行。身边的朋友催你“赶紧找律师”,但你可能心里犯嘀咕:“律师费动不动几万块,花这钱真有必要吗?律师能顶用吗?”
要我说,这事儿不要光听别人喊“必须请”或者“请了也白请”,咱得按你实际情况来掂量。 首先,律师到底是个啥角色?
中国的律师,可不是美国电影里的那种能“逆转乾坤”的超级英雄,你看美国电影里,律师提着公文包怒气冲冲的来到警察面前说,赶紧把我的当事人放了,不放人我就告你,警察一听这话,立刻就把人放了,然后转身对另一个警察说,这个律师能量大得很。可电影毕竟是电影,在我们国家绝对不是这样的。咱中国的律师,就像你用导航软件——路,还得你自己走;车,还得你自己开。但有了导航,你就知道哪儿该转弯、哪儿在修路、哪儿有摄像头。 律师就是在你完全不懂“法律交规”的时候,帮你指路、提醒你别违章的那个人。
那到底要不要请律师呢,咱们要分几步来看。
第一步:先看事儿大不大
要是打架、醉驾这种比较简单的事,就像去你家楼下小卖部,路熟,不开导航也行。律师这时候也就是在旁边提个醒:介绍一下法律流程,该说的说清楚,不该签的字别乱签,别让自己掉坑里。但如果案子复杂,比如涉及多人经济犯罪、当事人不认罪,那律师这时就能帮你从案卷里找关键点,跟办案人员沟通,甚至影响案件走向。这不是走过场,是真能改变结果的。
第二步:摸摸兜里钱够不够
谁家钱都不是白来的。要是手头紧,别硬撑着借债请“天价律师”,可以分阶段来:
比如先花个千把块钱,让律师去见当事人一面。这也是我们首推的方式,性价比最高。里面的人突然被抓,心态容易崩,被人一吓唬就容易说错话。律师能进去安抚他,告诉他家里都好,更重要的是教他法律上该注意啥,这点非常重要。尤其是被抓之后的37天,是争取“取保候审”的黄金期。律师这时提交法律意见,争取不批捕。这阶段请律师,性价比最高。
第三步:取保候审=万事大吉?
千万别这么想!取保只是暂时不关看守所,不等于案子没了!好多人就栽在这错觉上。
律师这时会帮你判断:后面判实刑的风险大不大?如果大,就得赶紧准备退赃、赔钱、争取谅解,把这些做成有利情节,争取判缓刑(不用坐牢)。别等到开庭了,法官问“你咋没赔钱?”那时候就晚了。
第四步:都认罪了,律师还有用吗?
当然有用!太有用了!罪和罚是两个概念,犯罪事实你认了,但是如果检察院给你的量的刑太高了怎么办?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1条第2款规定,被告人和辩护人对量刑建议提出异议的,检察院可以调整量刑建议,如果检察院不调整量刑建议,或者调整后仍然明显不当的,法院应当依法作出判决。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检察院给你的量刑建议过高,那么律师可以在法庭上帮你做“量刑辩护”。
律师这时干的都是精细活:找有没有自首、从犯、立功这些情节;就算没有,也得确保《认罪认罚具结书》别坑你——罪名是不是定重了?量刑建议是不是太高了?律师得帮你盯着,不能稀里糊涂就签字。没律师指导,你连门都摸不着。
说到底就一句: 请律师,不是买个“保证”,而是买个“明白”和“心安”。用律师的专业,去对冲你法律知识的欠缺。就算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你至少能说:“我们尽力了,能争取的都争取了。”而不至于后来反复琢磨:“要是当初请个律师,会不会不一样?”
所以,如果这事关系到亲人的人身自由和前途,律师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钱不充裕可以分段委托,但一定得先花小钱咨询一下——就像身体出大毛病,你可以不住院,但不能不找医生先诊断一下吧? 你觉得律师有没有用?欢迎在评论区唠两句。
来源:成都知晓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