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院门口,一位妈妈拽着十岁儿子掉头就走,身后大屏还定格在冻伤实验的黑白特写。
“这片子到底在拍什么?
血糊淋剌的,孩子看了做噩梦!
”——影院门口,一位妈妈拽着十岁儿子掉头就走,身后大屏还定格在冻伤实验的黑白特写。
三天后,同一座城市,高三(5)班的晚自习被班主任集体“翘课”,包车拉到影城,灯一亮,全场安静得只剩抽泣。
同一部电影,两种极端反应,这就是《731》正在上演的现实。
票房数字先说话:首周8亿,把暑期档所有爽片按在地上摩擦。
猫眼把预测模型调了三次,机器都快冒烟,还是追不上观众的脚步。
有人说是“爱国税”,可大数据啪啪打脸——票房贡献最高的城市前五名: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清一色“南方票仓”, traditionally 对主旋律最不感冒的区域。
情怀真能当饭吃?
观众用钱包投票:他们只是想看一部不糊弄人的电影。
导演赵林山,江湖人称“5.0先生”,《铜雀台》豆瓣滑铁卢还挂在那儿。
资本一听是他,跑得比高铁还快。
剧组账上最惨的时候只剩900块,连血浆都买不起,道具师傅去屠宰场捡牛血,自己熬成“实验血”。
就在快散伙的节点,三位东北老人扛着麻袋闯进剧组——打开,是整整3700份手写的“万人请愿书”,纸张泛黄,签名密密麻麻:别停拍,我们等了一辈子,就想在银幕上看清自己爹、自己娘是怎么疼。
那天,赵林山蹲在片场门口哭成狗,第二天把房本押了,继续拍。
血腥?
确实。
零下三十度,演员光着胳膊伸进冰桶,拍一条,皮肤冻出紫斑,拍三条,直接送医院。
可最疼的不是画面,是“看完才知道”——原来课本里一行“人体实验”四个字,背后是把活人关进减压舱,眼珠瞬间爆成乒乓球大小;是把婴儿从母亲怀里抢走,直接解剖,只为记录“未感染数据”。
影厅里,有人捂眼,可手指缝张得老大,边抖边看。
散场灯亮,没人起身,大家像被钉在椅子上:原来“恐怖”不是血浆,是真实曾经发生。
央视一句话置顶:“影片以平民视角揭露了侵华日军的反人类罪行。
”20个字,比任何影评都硬。
张艺谋三年前在FIRST青年影展撂过一句:“历史题材不拍疼,就是二次谋杀。
”当时被嘲“唱高调”,如今《731》上映,老谋子悄悄在朋友圈转了一张票房截图,配文只有三个大拇指,胜过万字论文。
更魔幻的是海外。
东京电影节发邀请那天,日本民间团体“和平之船”同步发起联署:要求政府承认731部队罪行,5万人签字,平均年龄72岁。
一位白发老头举着牌子站在涩谷街头,牌子上写着“我的国家做错了,请允许我们道歉”。
韩国、马来西亚10月起排片,预售一开,首尔大学路影院凌晨三点售罄——他们看的不是中国主旋律,是“人类底线”四个字。
国内教育口动作更快。12个省市教育厅直接发公文:列入高中历史选修包场片,老师带学生,看完写“数据背后的生命重量”。
杭州学军中学把考卷最后一道大题改成:“请用影片《731》中的具体画面,解释为什么‘遗忘’比‘细菌’更可怕。
”学生边写边抹泪,监考老师也没憋住。
片方最新决定:票房5%捐给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专款用于翻译、巡展,把档案送到更多国家。
消息一出,猫眼想看人数又涨30万——原来“花钱看电影”还能变成“给历史交学费”,观众第一次觉得票根沉甸甸。
有人担心“孩子受不了”。
可北京朝阳一所小学试映了删减版,结束后让小朋友画感受。7岁的乐乐画了一只断手,旁边写着:“叔叔疼,我替他吹吹。
”老师把画发到家长群,刚才还喊“禁映”的爸妈集体沉默——原来小孩没我们想的那么脆,真正脆的是大人那颗不敢直视的心。
伤口可以愈合,疤痕必须留存。
这是赵林山在首映礼上说的,也是全场唯一一次掌声打断发言。
电影散场,灯光亮起,观众慢慢离场,座椅上留下一张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巾,像无声的纪念碑。
走出影院,夜风一吹,血腥味没了,可那股“不能再发生”的劲儿,在胸口烧得发烫。
或许,这就是《731》最值钱的地方:它不提供答案,只负责把问题钉进骨头——下一次,当有人轻飘飘说“过去就让它过去”,你会想起那只从冰桶里抬出的、紫得发黑的手臂,然后摇头,说不。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