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于以往陈氏风格的犯罪悬疑片,陈思诚编剧的《恶意》选择了更为贴近“社会派推理”悬疑片的创作路径,不再高度依赖情节反转来制造跌宕起伏的观影体验,而是以“一事”为对象、“多面”为路径展开“罗生门式”多角度推理叙事。通过多角度推理叙事营造一系列道德困境,在网络媒体
不同于以往陈氏风格的犯罪悬疑片,陈思诚编剧的《恶意》选择了更为贴近“社会派推理”悬疑片的创作路径,不再高度依赖情节反转来制造跌宕起伏的观影体验,而是以“一事”为对象、“多面”为路径展开“罗生门式”多角度推理叙事。通过多角度推理叙事营造一系列道德困境,在网络媒体与网民受众的对话场域中,引导观众不断反思人性的复杂与现实的灰度。以悬疑类型为表,影片实则构建了一场关于“恶意”本质的辩证哲思,超越了传统悬疑电影对于“谁是凶手”的单一追问,转而深挖在网络舆情背后更为深刻的善恶之辩。
多角度叙事制造真相迷局
影片以记者叶攀和刑警梁关对于坠楼事件的调查为核心视角,从中穿插案件当事人及其他相关人物的证言,逐层展开多重视角嵌套的叙事策略,使案情在不同叙述主体的表述中不断变得扑朔迷离。网红抗癌少女静静之母尤茜指控护士李悦为凶手,引发舆论对李悦的网暴;李悦友人道爷以录音证词反转舆论;实习记者晨晨则通过尤茜证词的矛盾点,揭露其再婚背景与抗癌视频的真实性疑云。这种“罗生门式”叙事并非为制造反转,而是将真相拆解为不同主体的主观陈述——尤茜的控诉源于丧女之痛,李悦的沉默源于躁郁症困扰,晨晨的质疑则夹杂职业理想与流量压力。
影片采用多角度叙事,意在将案件真相融入每个人物的陈述当中。虽然他们的供述都针对同一桩坠楼案,却因为各自立场的差异各执一词,使得真相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种多面叙事结构产生了强烈的悬念牵引力,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始终处于寻找答案的紧张状态。观众不再是像以往悬疑片当中那样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寻找影片中隐藏的蛛丝马迹。影片在相当程度上将探寻事实真相的权利交还给了观众,观众跟随主角沉浸式调查这些证词当中可能存在的疑点和悬念,仿佛迷失于困局当中,难以还原案情的真相。
网络舆论的介入进一步模糊了真相边界。初始舆论因同情尤茜而挖掘李悦隐私,将其塑造成“小三”形象;当法医鉴定排除外力推搡后,舆论又转向质疑尤茜的动机。影片通过社交媒体评论、直播画面等交互影像设计,将观众拉入“吃瓜群众”的视角,使其在碎片化信息中主动拼凑真相,却始终困于“假象”迷局。影片对于网络舆论的深刻描绘,本身即构成一种社会现实层面的叙事角度。这种叙事角度消解了传统悬疑片的“全知视角”,让真相成为流动的、被建构的产物。
网络舆论挑战是非判断
影片的核心冲突并非案件本身,而是网络舆论对道德判断的异化。网友凭借片面信息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李悦因与男医生的“绯闻”被贴上“杀人凶手”标签,尤茜因经济困境被斥为“狠心母亲”,叶攀因报道时效性被指“吃人血馒头”。这些指控并非基于司法证据,而是源于公众的情绪宣泄与立场站队。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道德审判往往以“正义”之名行暴力之实。网友自诩为“监督者”,实则将复杂现实简化为非黑即白的标签。李悦的躁郁症治疗被曲解为“谋害动机”,尤茜的经济压力被解读为“放弃女儿”,叶攀的职业坚守被异化为“流量操作”。《恶意》精准描摹和反讽了网络社会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流量红利”“热点消费”“网络暴力”等典型现象。影片对这些社会现象的反思,并不止于强调网暴的危害,而是揭露了一个令人警醒的事实:道德判断若脱离全面真实的客观信息与真正可靠的理性思考,就极易演变为一场无形却致命的集体暴力。在真相未明、权责未定之前,面对社会性事件过早的道德裁决从不是正义的开始,反而极易滋生蔓延一种难以根除的“恶意”。
人性冲突引发善恶追问
影片名为《恶意》,却并非意图去刻画一个纯粹的“恶人”,相反,它最打动人心之处正是对于人性复杂性的刻画。《恶意》拒绝善恶对立的二元叙事,转而呈现人性在现实压力下的复杂挣扎。李悦在躁郁症中坚持为静静治疗,尤茜因经济与病情压力对治疗产生动摇,叶攀在职业伦理与流量压力间失衡——这些抉择均裹挟着现实的无奈与个人的挣扎,却被网络舆论粗暴简化为“善”或“恶”的标签。
在“流量至上”的媒介环境之中,一切严谨客观的人文关怀,在充满戾气的网民看来都沦为了消费悲剧、收割流量的恶意行径。原本充满现实困境与个人挣扎的抉择,被网络舆论粗暴地简化为“有罪”或“无情”的道德标签。某些和热点事件相关的现实细节一旦在网络上被曝光,便会立即简化成为一种不容分说的“恶意”。
影片最动人的笔触或许正在于对“善意”与“恶意”的辩证思考。叶攀起初秉持新闻理想,试图以事实还原真相,却在报道被曲解后陷入迷茫。她最终选择继续追查,即便可能成为舆论靶心,也要“守住那一点点真实的善意”。这种坚守并非英雄主义的胜利,而是对现实困境的清醒认知。在网络时代的善恶之辩中,真正的善良或许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直面复杂、保持理性。
在国产悬疑电影普遍热衷于“爽感复仇”与“情节反转”的类型构建中,《恶意》选择了一条更为冷静深刻的社会写实路径。在观众已经习惯于非黑即白、正邪对立的二元叙事中,它提供了一种“不确定”的观看体验。这种不确定的观感,不是源于影片创作技巧上的花哨,而是对复杂现实世界的真实回应。网络舆论起初源自网友们对于社会时事的善意关切,却极易在互联网的传播过程中转化为网络暴力的恶意霸凌。如何规范网络舆论监管,预防网络暴力的发生,已成为当下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议题。《恶意》为我们敲响了一记现实的警钟,在情绪裹挟的舆论洪流中,请守住理性,保持克制,如此或许才能实现网络舆论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现实功效。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