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26 日,电影《南京照相馆》一句 “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 98 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的官宣,直接点燃全网热情。这部上映 61 天票房就冲破 30 亿的作品,在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特殊节点,带着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罪证影像走向世界,那句 “让世界看见
9 月 26 日,电影《南京照相馆》一句 “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 98 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的官宣,直接点燃全网热情。这部上映 61 天票房就冲破 30 亿的作品,在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特殊节点,带着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罪证影像走向世界,那句 “让世界看见,让我们记得” 的宣言,瞬间戳中无数人的心。#南京照相馆角逐奥斯卡#
谁能想到,这部聚焦 “日军罪证照片” 的电影,能在商业市场和官方认可中同时突围。刘昊然褪去青涩,在片中饰演为保护照片冒死奔走的青年;王传君丢掉喜剧标签,将藏证者的隐忍刻画得入木三分;高叶和王骁的对手戏更是张力拉满,每个角色都成了历史的 “具象化” 载体。观众说:“不是在看电影,是在触摸那些被照片定格的血泪瞬间。” 30 亿票房背后,是国人对历史记忆最直白的守护。
而它能扛起 “申奥” 大旗,藏着对奥斯卡偏好的精准把握。翻看近年获奖作品不难发现,《修女艾达》《索尔之子》等拿下最佳国际影片的作品,都擅长在宏大历史背景下聚焦个体命运,用小人物的挣扎折射时代重量。《南京照相馆》恰好踩中了这个核心 —— 没有刻意渲染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一张照片的流转,展现普通人在绝境中守护真相的勇气,这种 “以小见大” 的叙事,正是跨越文化壁垒的关键。相比早年《红海行动》偏宏大的主旋律表达,它显然更贴近国际评审的审美偏好。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质疑:“用商业片的手法讲述沉重历史,会不会消解苦难的严肃性?” 还有人担心:“西方观众对这段历史认知有限,会不会难以共情?” 可这些质疑恰恰忽略了影片的巧思 —— 它用 “照片” 这个全球通用的视觉符号做桥梁,日军罪证影像的真实质感,让历史无需过多言语就能产生冲击力。就像《辛德勒的名单》用黑白影像跨越国界,真实永远是最有力的语言,这或许正是它能从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回望中国 “申奥” 之路,从张艺谋《金陵十三钗》到冯小刚《一九四二》,大导演、大制作屡战屡败,反而《滚蛋吧!肿瘤君》这类聚焦个体的作品曾引发关注。这恰恰说明,奥斯卡看重的从来不是 “宏大叙事”,而是 “人类共通的情感”。《南京照相馆》的优势正在于此:它讲的是中国的历史,更是关于勇气、真相与记忆的 universal story(普世故事)。当片中角色用生命护住照片时,传递的是每个民族都能理解的 “守护正义” 的信念。
如今,网友们已经开始为它 “支招”:有人建议海外宣发多强调 “真实罪证” 的历史价值,有人期待主创团队能在奥斯卡红毯上讲好背后的故事。但无论结果如何,它已经完成了最重要的使命 —— 让那段曾被某些人试图抹去的历史,通过电影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就像官宣文案里说的 “让世界看见,让我们记得”,“看见” 是让全球观众知晓真相,“记得” 是让我们自己永不遗忘。
最后想问:你觉得《南京照相馆》能打破中国 “申奥” 的魔咒吗?用商业电影讲述历史,是普及记忆的捷径还是对苦难的轻慢?
来源:小娱星探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