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后躲开的几率有多少?别被电影骗了,现实很残酷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06:33 2

摘要:在电影中,汤姆·克鲁斯驾驶战机连续做出桶滚、眼镜蛇机动等极限动作,成功摆脱多枚导弹追击,将帅气潇洒展现到极致。

但凡是看过电影《壮志凌云》系列的观众,都会对这样的名场面印象深刻。

在电影中,汤姆·克鲁斯驾驶战机连续做出桶滚、眼镜蛇机动等极限动作,成功摆脱多枚导弹追击,将帅气潇洒展现到极致。

只可惜,《壮志凌云》系列能够反映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海军航空兵,却远不能反映如今的真实战场。

在现实的军事战场上,这样的“英雄时刻”却几乎是奢望。翻开近三十年的空战记录,一组冰冷的数据揭示了残酷真相:战斗机一旦被现代导弹锁定,成功逃脱的概率不足10%。

当然,说是这样说,却并不意味着阿汤哥的那些“花里胡哨”的动作,就完全只是花架子而已。

1998年,埃塞俄比亚与邻国厄立特里亚爆发了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战争。

在这场战争当中,双方的空军曾对射了数百枚苏联R27空空导弹,结果R27导弹的杀伤数据尴尬挂零。

更夸张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导弹在近距离试图猎杀飞机时,飞机仅凭借一个简单的战术动作,就轻松规避了攻击。

(R27导弹)

这是因为,导弹锁定战机的过程,本质是导弹制导系统建立对目标的稳定跟踪。

从军事技术角度看,导弹制导方式主要分为雷达制导与红外制导两大谱系,而在上世纪80年代,这些导弹的制导技术都很原始,自然能被飞行员轻易摆脱,这也就意味着,在《壮志凌云》系列拍摄的1986年,阿汤哥躲导弹的战场底层逻辑其实是成立的。

不过,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当时合理,不代表如今依旧可行。进入21世纪后,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这两大体系都取得了巨大突破,对飞机的性能优势达到了碾压级别。如今阿汤哥若还想像当年那样潇洒帅气地躲避导弹,那只能是天方夜谭了 。

以雷达制导为例,雷达制导主要分为主动雷达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

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自带雷达发射与接收装置,发射后无需依赖载机指引,可自主搜索、锁定目标,实现“发射后不管”的战术动作,这样的一种装备,对于现在任何一款飞机来说,都是噩梦一般的存在。

而半主动雷达制导,则会通过空中预警机或者地面防空系统,对目标发射持续照射信号,导弹则追踪反射信号展开追击。从表面上看,由于需要引导,这种武器的精准打击能力,似乎并不如主动雷达那么先进。

但是请注意,随着数据链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已经完全实现了A射B导。导弹一经发射以后,地面防空系统,空中预警机,乃至卫星都能够对导弹的发射轨迹进行引导,从而实现精准杀伤毙命。

与此同时,红外制导的存在,也不容小觑。这种制导方式专攻发动机尾喷口的高温红外辐射,部分先进型号还能捕捉机体高速飞行摩擦产生的红外信号,隐蔽性极强,往往让战机的雷达告警系统来不及反应。

更不要说,现在导弹基本都是采用多合一的复合制导,多种手段三管齐下之下,总有一款模式能够锁定到战机的踪迹,而一旦遭遇到了这种锁定,就将发起精确打击。

在这种精确打击之下,战机飞行员又到底能够作何反应?要知道,战斗机的速度极限通常在2马赫左右,比如法军“阵风”战机最大速度1.8马赫,美国F35的最大速度约1.6马赫,苏联的米格31,更是可以达到惊人的2.83马赫。

从任何交通工具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速度都是风驰电掣一般的存在,但遇到了导弹,却几乎和送人头没什么区别。

现代空空导弹平均速度可达4到5马赫,甚至更高,追击飞机就像猎豹追击羚羊。

更不要说还有中国霹雳15这种犯规般的存在。霹雳15配备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具备二段点火加速的卓越性能。其理论速度可高达6马赫,即便在200公里射程的末端,依旧能够维持1.5马赫的冲刺速度。

在这种犯规般的速度碾压优势面前,飞行员又能逃到哪里去。

既然逃不了,那么我开闪避模式,规避打击可不可以。

答案很简单,不可以。由于飞行员的存在,一般飞机只能承受9个G的过载压力,导弹却可以拉到30G以上甚至40G,这也就意味着,不管飞机如何躲如何闪,如何使出浑身力气。导弹都随时可以再给飞机送两个G,也就是GG。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和导弹对抗的过程当中,飞机就一定要接受GG命运。

它们还有电子对抗,红外拦截,隐身作战等多种途径,能够有效减小被敌方攻击的可能性,提升自我生存概率。

就比如电子对抗这种技术通过机载电子战系统或随行电子战飞机,向导弹制导系统发射高功率噪声信号或虚假目标信号,瘫痪导弹探测能力。

(美国海军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

美国海军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曾在演习中凭借强电子干扰,“击落”过美国空军F22隐形战机,证明了电子对抗的实战价值。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针对这样的规避方式,导弹也有在针对性升级,新型导弹采用跳频、扩频等抗干扰技术,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稳定跟踪目标,有源干扰的成功率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红外干扰弹与拖曳式诱饵也是战机应对红外制导导弹的有效方法。

红外干扰弹通过燃烧释放强烈红外信号,形成比战机更醒目的“假目标”,诱骗导弹偏离航向。

拖曳式诱饵则更为先进,可模拟战机的雷达与红外特征,从机体后方拖出数十米,有效迷惑追击导弹。

但这些装备的效果高度依赖释放时机,如果导弹已进入近距离俯冲阶段,任何诱饵都难以改变战机被击落的命运。

其实,回顾现代空战史,导弹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战机生存空间的压缩。

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美军F117隐形战机被南联盟军队用萨姆3导弹击落,打破了“隐形战机不可战胜”的神话。

2020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军队使用的土耳其TB2无人机,空袭敌方防空系统,然后配合地面己方便携式导弹组成的防空火力,成功击落敌方多架飞机,展现了低成本导弹对传统战机的致命威胁。

这些案例反复证明,在导弹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战机的“硬规避”能力已难以为继,“不被发现、不被锁定”才是最优生存策略,这或许也是现在世界各国争先恐后研究隐身战机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1、中国军网《空空导弹简介》

2、人民咨询《空空导弹的进化之路》

3、澎湃新闻《什么是空空导弹》

来源:大国将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