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太空之旅!《窗外是蓝星》进复旦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7:48 2

摘要:9月25日,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上海百校观影活动,在复旦大学相辉堂正式启动。作为中国首部由航天员在轨亲自拍摄的8K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由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担任“太空摄影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导演朱翌冉执导,王亚平担

从上世纪70年代的预先探索

到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

从神舟五号杨利伟首次飞天时在太空舱内展示国旗

到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在轨驻留6个月创造中国新的纪录

......

中国航天人接力奔跑

不断创造新的航天成就

星辰为幕,舷窗为框,地球如画

当银幕缓缓亮起

浩瀚星河从舱窗倾泻而出

镜头里,有青藏高原的雪冠

有辽东半岛的海岸线

有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脉络

也有京津冀城市群的璀璨

征途是星海,窗外是家园

这是航天员的第一视角

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凝望

9月25日,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上海百校观影活动,在复旦大学相辉堂正式启动。作为中国首部由航天员在轨亲自拍摄的8K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由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担任“太空摄影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导演朱翌冉执导,王亚平担任旁白。影片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太空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捕捉了地球云海翻涌的壮阔,也记录下183天的太空真实工作生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党委书记、站长陈永庆,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总督学刘玉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楼向平,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钱海红在活动上致辞。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施方,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教授金亚秋,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欣,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晓娟等出席活动。

01

“抬起头,看看漫天繁星”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指令长翟志刚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王亚平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叶光富

“神舟十三号报告,对接锁紧完成”

“出去以后,不要紧张”

观众们跟随王亚平完成亚洲女航天员首次出舱作业

目睹翟志刚接到地面紧急指令后迅速组织避险

也见证叶光富说出那句坚定而温暖的

“我来接你们俩”

电影《窗外是蓝星》天宫课泡腾片实验

从舷窗外那颗静谧旋转的蓝色星球

到舱内失重环境中漂浮的发丝与水珠

每一帧都是真实太空的展现

每一秒都带来极致的视听震撼

《窗外是蓝星》不仅是一场关于梦想、勇气和家园的视听盛宴,也是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载人航天精神的致敬和对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的展望。

正如王亚平在旁白中所说:“抬起头,看看漫天繁星”。而这一次,我们终于能“走进”那片繁星之中。

02

“我们在目睹一个跨时代的创作”

“这部电影的筹备始于2021年,最初源于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将总台的8K摄影机发射至太空,拍摄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太空电影。”导演朱翌冉和现场师生分享影片创作的初心与历程。

电影《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

影片背后,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国产8K、50帧、全画幅”的高格式专门集成设备,需经受火箭震动测试、空间环境测试和空间站内适配性充电存储等一系列挑战,再由天舟货运飞船送至中国空间站。

“当时我都不敢相信这个想法最终可以实现,但依托国家强大的科技实力,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成为了现实。”朱翌冉回忆,当天舟三号起飞的时候,整个团队“手心都在出汗”。

为什么选择拍摄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朱翌冉介绍,这是因为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是中国人首次在太空尝试长时间生活,与以往“追求活着回来”的任务定位不同,这段经历本身就是一段值得记录的历史。

影片所有太空画面均由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三位航天员掌镜,三人在拍摄中面临诸多挑战,如受到失重环境影响,又如空间站绕地球飞行速度极快,“每拍一会就天黑了”。但三位航天员尽最大的努力,只为给观众们呈现一部好看的电影,他们带回的画面远超朱翌冉的预期。

配音也为电影增色不少。王亚平仅用时一天便完成了影片的全部配音工作。朱翌冉说:“王亚平专业、动人的声音,为这部充满硬核科技感与雄壮气质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中国浪漫。”

《窗外是蓝星》代表着中国航天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一次深度融合创作,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影片中所有的地球、宇宙画面,均由8K摄影机真实拍摄,“许多特效师都表示,这样的画面是电影工业中CG技术无法实现的”。

电影《窗外是蓝星》拍摄过程中 中国空间站掠过北京上空

在朱翌冉看来,这部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像山顶洞人解决生存问题后,开始用红颜料在岩壁上作画;中国载人航天不再单纯追求“在太空中生存与科研”,而是开始尝试在太空进行艺术创作

03

“我们的成就是伟大的,但我们的路还很长”

“看完以后深受感动,深受教育。”金亚秋提到,影片中呈现了神舟十三号与天宫空间站对接,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在空间站中的工作与生活,特别是无际天穹中航天员出舱工作的情景,令人激动叹服。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教授金亚秋

这不禁让金亚秋回忆起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科学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中国科技及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特别提到,中国首次研制的火箭正是在上海黄浦江的滩涂上发射。而如今,中国航天已站在世界航天科技大国的前列——拥有自己的天宫空间站,有风云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系列,有分米分辨率成像雷达,有北斗导航卫星,有卫星组网通信,还有嫦娥探月、天问火星探测、小天体探测等空间探索计划。

复旦大学在航天领域也承担了许多科研任务,并取得研究成果。金亚秋介绍,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风云气象、神舟四号、极化成像雷达、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七号等科研任务中承担工作并产出成果。去年,复旦大学成功发射由金亚秋领衔研制的“复旦信息星”和“复遥号”卫星

“希望同学们充分汲取科学探索的正能量,为未来的中国科技发展打好基础、作出贡献。”金亚秋对学子们寄予期望。

04

“这种不可控性带来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电影生动真实的记录让观众身临其境,观众席中不时响起师生们的笑声。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是三位航天员先后准备出舱,轻快地报出“我已出舱,感觉良好”“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这让观众们感受到航天员工作时的鲜活与温情。

而当中国、也是亚洲第一位女性航天员王亚平完成舱外行走,当三位航天员跨越无边的寂静在太空中紧紧拥抱时,观众席上也有人悄然拭泪。笑声与泪水交织,共同凝聚成对航天精神最深切的感悟。

观众互动环节,当被问及“拍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时,导演朱翌冉坦言:“技术和沟通都是一个问题,但最大的难处是不可控性。”太空环境存在许多无法预料的因素,40张素材卡的重量也会影响飞船的总重量,从而改变返程时进入大气层的切角,如何安全带回数据一度成为巨大的难题。

“但也正是这种不可控性带来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当朱翌冉拿到航天员们传回的素材时,他感到意外而惊喜。“我们做了很多预案,也和航天员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沟通。”他说,真正用于讲解摄影机操作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是在观念上的交流与磨合——让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得到沉浸式的体验,也让冰冷的太空充满中国人的感情。

当光影渐渐暗下,留存在观众心中的,是航天员那句铿锵有力的“感觉良好”。《窗外是蓝星》让复旦师生在一幅太空美学画卷中,感受流淌其中的人文温度,触摸航天征途的宏阔史诗。

“我相信不管你在哪个年龄段,一定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治愈、渴望、梦想和力量。”朱翌冉说。

来源:复旦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