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了?来看看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7:49 2

摘要: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热映影片《731》用艺术手法呈现了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平房地区制造的反人类恐怖暴行,警示人们勿忘历史,守望和平。

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热映影片《731》用艺术手法呈现了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平房地区制造的反人类恐怖暴行,警示人们勿忘历史,守望和平。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始建于1933年,犯下了细菌战、人体实验等战争罪行。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七三一部队败逃之际炸毁了大部分建筑,形成了现在遗址的整体格局。

建筑以消隐、低调而有力的方式介入到场地之中,最终与场所及周围城市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氛围,试图用一种平静的态度表达对这段反人类历史的反思。本项目获2017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行业奖一等奖、2017年度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奖 优秀工程类一等奖等奖项。

设计理念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遗址是重要史迹。整个遗址区域的重新规划及新建罪证陈列馆项目的目标是:尊重历史,保护原址,反省战争,呼吁和平。

对于整个遗址区域的保护和改造,秉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原则,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保护文物环境,清除影响和破坏环境的因素,不在有遗址的地点做改造,已经不存在的建筑不重建但保留其基址现状,或通过适量纪念性景观表现,对其原基址进行标记。

东南面鸟瞰图

北面看建筑

设计的态度

客观地呈现历史

面对这段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的历史,设计者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载体才能承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和政治的命题,而不至于让建筑陷入过于黑暗和恐怖色彩的主观语汇

最终建筑师们决定让陈列馆建筑回归到一个客观地呈现历史的容器,且更多的是表现和解答:

如何挖掘这片曾经的人间炼狱所遗留的信息和价值?

如何让建筑在氛围、形式和内容上契合这个场所?

如何让建筑在融入场所的过程中揭示和强化场地自身特征的同时与场所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氛围?

因此在设计上,建筑师用了比较内敛的方式,并不是一个夸张的设计形式,造型简约而又具力量感用一个“黑匣”的概念作为一个容器,将尘封的事情慢慢展现在人们面前,把这种反人类的罪行揭露出来,希望能够站在一个人类文明的立场上去看待这个事件。

形体生成

大地殇痕

大地被锋利的手术刀切割开来,地面在刀刃下坍塌、褶皱,成为人们追思历史的前导空间,也形成一片可供集会的纪念性场地。掩盖着罪证的“黑盒”被场地撕裂,裂缝成为揭示罪行和反思历史的空间序列线索。

体量静默

铭记历史

建筑中庭的顶部是三座悬挂的“采光器”,它们在“黑匣”的外观是三座高耸的体量,取义于曾经存在于场地中的多处的焚尸炉烟囱,寓意在“细菌战”、“毒气战”和“人类活体实验”这三大暴行之下,无数生命被残害。

三座高耸的体量无论在场地内部还是城市很远的地方都能为人所看见,为这片特殊的大地景观营造了一种庄严而肃穆的纪念意味;同时,它也在用建筑的语汇告诫世人:逝者已矣,但历史永远不能忘记

高耸的体量

建筑主入口

冥思厅仰望

建筑的介入方式

消隐、过滤、融合

731部队遗址周边建筑遗址的残壁断瓦、砂石地的寂静苍茫、铁轨的无边延伸、榆树的高大萧瑟……这些具体之物的组合已经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场地气质。

(滑动图片查看下一张)

为了让新建陈列馆能融入这片独特的场地,同时消解新建建筑体量对场地的压抑,将建筑的主要展示空间沉入地下。“碎裂”的“黑匣”倾侧于塌陷的场地之上,黑灰色的屋面成为广场地面的延伸。

从本部办公楼前的广场向东边望去,陈列馆仿佛只是地形上的些微起伏,虽然是人工的几何体,却又像是自然形成的大地景观。

下沉庭院

西南面鸟瞰

从总部大楼遗址看建筑

氛围的营造

对现存环境的保存与整合


在历史的变迁中,731部队遗址所在区域已经发展成为的城市建成区的中心地带,各种城市发展的实践痕迹不但破坏了遗址的完整性,也让处于场地边界的新建陈列馆在氛围的营造方面变得更为复杂。

在设计之前建筑师们对场地进行了调研,发现只有现在建筑所处位置上是没有遗址的,也就是说在这里建设,不会产生任何破坏,而且与原入口广场及司令部形成良好的对位关系。比较巧的是,这块空地恰好又在路边,这样陈列馆不仅适合单独参观,又可以和遗址组合在一起成为整体参观序列的一部分。

在总体设计中,首先恢复了原有的路网框架,通过新做的夯土+铁丝网的围墙尽量恢复遗址的历史记忆。同时采用了灰色调子的碎石铺地,从而很清晰地界定了遗址和周边场地的关系。

对入口广场进行了下沉处理,让舒展的墙体和斜坡引导观众缓缓地进入展馆区域,在一定程度上过滤了环境和人心的混乱和烦杂,同时也形成了一片可供集会的纪念性场地。

建筑外围墙

下沉庭院

入口门厅

从入口门厅向外看

在用地西侧,一条南北向穿过场地的铁路仍旧在使用。设计中首先让这条铁路与建筑水平舒展的造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同时结合展览流线在地下建立一条跨越铁路的隧道,实现新建陈列馆与原有遗址之间的空间对话。

从铁轨看建筑

面对一个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命题,建筑作为一个客观的容器引导人们以一个相对客观的态度重新走进、认知和解读这段历史。

但建筑师们仍然赋予了这个容器一定的感情色彩和表现力,因为这种具有特殊主题的的建筑需要可读性,当然这种可读性应该是抽象而不是具象,是转译而不是照搬。设计者也致力于在场地中寻找已经消失的历史信息,希望把它们重新转译,让这些信息得到传播,让历史的真相得以延续。

来源:景观那些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