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矛头指向导演和主演,你是否想过,一部金庸经典被“魔改”至此,真正原因,或许远比你想象的更复杂、更无奈?
徐克与肖战联手再战《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本该是武侠迷狂欢,却引爆口碑两极。
黄蓉被骂“史上最差”,庄达菲遭群嘲“比郭靖还郭靖”!
当矛头指向导演和主演,你是否想过,一部金庸经典被“魔改”至此,真正原因,或许远比你想象的更复杂、更无奈?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最大的争议,几乎都集中在了黄蓉这个灵魂人物身上。
观众的评价简直是天壤之别。一部分人觉得,庄达菲饰演的黄蓉有着一种独特的端庄典雅,侧脸的轮廓甚至让人联想到主持人李思思。
在他们眼中,这个黄蓉细心体贴,处处为郭靖着想,是现实中难寻的理想伴侣,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足以让人潸然泪下。
然而,反对的声音显然更为猛烈。
很多观众从预告片里就嗅到了一丝不对劲,那双略显木讷的眼睛,似乎缺少了黄蓉该有的灵气。正片印证了这种担忧。
原著里那个机敏聪慧、俏皮灵动的蓉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形象扭捏、动机混乱的角色,智商仿佛被强行下线,关键时刻只会呆立一旁,甚至被调侃为“比郭靖还郭靖”。
这种降智的改编,让黄蓉的许多行为都显得莫名其妙。
比如她毫无征兆地逃跑,又或是在与华筝对峙时,明明有大把时间解开被点的穴道,却非要呆等到欧阳锋出现,这种强行制造危机的降智情节,让不少观众感到不满。
也正是这种表现让“史上最差黄蓉”的评价不胫而走,很多人直言,如果没有资本的力量,这样的表现根本不可能通过海选,她要为豆瓣5.3的评分负上主要责任。
与黄蓉的争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肖战饰演的郭靖和异军突起的华筝。
肖战为了这个角色明显增壮,外形上那种一身正气的憨直感与人物高度贴合。
他的演绎没有走之前李亚鹏版那种纯粹的“憨傻”路线,而是展现了一个成长之后,依然耿直却更加坚定、富有责任感的“侠之大者”。
他身上那种“一根筋”的执着,正是他童年打下坚实基础,成年后能融会贯通上乘武学的根源。
可以说,肖战真的尽力了,无论是动作戏的完成度,还是对角色内核的把握,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而《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最大的惊喜,无疑是华筝公主。
徐克镜头下的华筝,英姿飒爽,行事果决,无论是用磁石吸针,还是用硫磺引蛇,都充满了草原儿女的智慧与野性。
这个版本的华筝,被许多人誉为“史上最佳”。
导演似乎对这个角色格外偏爱,不仅给了她高光时刻,甚至用她的镜头作为全片收尾,颇有将其塑造成“隐形女主”的意味。
这份偏爱也直接影响了观众的观感。
很多人看完电影,都产生了强烈的“拆官配”冲动,觉得郭靖和华筝之间火花四溅,远比跟黄蓉那种别扭的“任务式组队”更有CP感。
甚至有人认为,如果徐克更大胆一点,直接让华筝当女主角,或许能彻底消除影片的违和感。
面对《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这部鸿篇巨制,导演自己也承认,想在一部电影里讲完是不可能的。
于是,他选择了一个切入点,试图讲述一个相对完整且前后呼应的故事,核心立意也十分明确,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通过郭靖与大汗的两次关键对话,以及将国家层面的冲突巧妙转化为个人恩怨的处理,都凸显了这一主题。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叙事节奏出了大问题。
开篇那长达17分钟的感情戏和前情提要,就劝退了不少观众。
很多原著中的名场面和重要人物,都像PPT一样匆匆闪过,观众还没来得及投入感情,故事就已经被旁白推着往前走了。
这种快节奏导致剧情显得相当单薄,尤其是郭靖和黄蓉的感情线,铺垫严重不足,让郭靖那句执着的“我要找到你”显得根基不稳。
情感戏的冗长与核心情节的缺失形成了吊诡的矛盾,比如彩蛋里惊鸿一瞥的《武穆遗书》阵法,远比正片里某些乏味的爱情戏码更吸引人,却没能融入主线,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平心而论,这部电影的优点非常突出。
战斗场面宏大,视觉效果极具美感,徐克标志性的滤镜风格也广受好评。
中原五绝的亮相设计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实景拍摄的草原风光和气势磅礴的蒙古大军,在IMAX银幕上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
郭靖与欧阳锋的终极对决也足够精彩,那句“你的《九阴真经》是假的”“赢了就是真的”的对话,充满了禅意和深思。
但可惜的是,这场高潮戏份来得太晚,很多观众早已被前面拖沓的感情戏消磨掉了所有耐心,提前离场。
制作上的硬伤也同样明显。最影响观感的就是音画不同步,演员的口型和台词经常对不上,让人瞬间出戏。部分演员台词功底欠佳,咬字过分用力,断句生硬,让本就不紧凑的节奏雪上加霜。
说到底,这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更像是一场导演与外部力量的博弈。
很多人将矛头指向徐克,但从影片中对华筝的偏爱,以及借角色之口说出的那句“我真是搞不懂现在你们这些年轻人,到底脑子里在想什么”,似乎都能读出导演的无奈。
当一部作品的选角不再纯粹服务于艺术,而是被“关系户”左右时,再厉害的导演恐怕也回天乏术。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激发了很多人重读金庸的兴趣,也让一些观众在郭靖与黄蓉真挚的感情中找到了久违的感动。
但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个半成品,一个优点和缺点都极为刺眼的矛盾体。
徐克尽力了,肖战也尽力了,可一部电影的成败,终究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全掌控的。
或许,真正的症结,从选定那个“史上最差黄蓉”的时刻,就已经注定了。
来源:木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