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从公交站下来,还在想着晚饭要不要加一份鱼丸,转眼就被上下杭的灯光晃得有点恍惚——像有人拿簸箕往空中撒碎钻,连空气都闪着光。
那天晚上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拐错了街。
刚从公交站下来,还在想着晚饭要不要加一份鱼丸,转眼就被上下杭的灯光晃得有点恍惚——像有人拿簸箕往空中撒碎钻,连空气都闪着光。
巷口那台老式留声机慢悠悠地唱着邓丽君,《甜蜜蜜》里那句“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正好飘进耳朵,我还没来得及跟着哼两句,就看到一个穿紫色纱裙、手握长剑的“紫霞仙子”,和对面戴金箍的大圣隔人群对视,那眼神比任何电影里的慢镜头都更燃。
我差点举手机拍,可又怕破坏他们这股真实到刺人的氛围。
可这里不是片场,没有导演喊action。
这是福州上下杭,在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期间硬生生变成了一座巨型光影迷宫。
我原本以为就是几个打卡装置拍拍照,结果走进去才发现,这是一场全城参与的剧情接力,每个拐角都有彩蛋,有时候甚至比主线故事还带劲。
说回当天白天,其实已经埋了一个伏笔——柬埔寨亚洲电影节组委会(中国区)正式落户福州。
新闻稿看起来很外交,很仪式,但懂行的人心里清楚,这事不只是挂个牌那么简单,它意味着福州开始把名字刻进全球影视产业链,从资源调度到市场分账,再到票房话语权,全都是成年人棋盘上的精算步伐。
浪漫?
当然可以浪漫地说是文化交流,但背后同样有资本的呼吸声在喘动。
夜幕一降,上下杭立刻换了脸色。
七点钟巡游队伍准时开走,人潮像水一样涌进青石板路,两边店铺挂满红灯笼,有些干脆改造成经典影片里的布景。
《花样年华》的窄巷、《喜宴》的圆桌、《小丑》跳舞的楼梯……每一次转弯都是新的关卡。
有游客笑着说这是现实版刷副本,我忍不住补一句:“关键是NPC全活着,而且能和你即兴互动。”
这种玩法绝不是单纯取悦观众拍几张照片,而是在用空间讲故事,把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影片元素揉成同一条线路,让观众用脚完成一次时间与情绪混合旅行。
而且它具备一种裂变能力——朋友圈发张图,就能勾出别人亲自跑来的欲望,这是现在线下活动的新套路:娱乐外壳里暗藏文化认同感,不会让人觉得硬塞理念。
我碰见一个摄影师朋友,他皱眉嫌复原场景太干净,“少了生活气息”。
他说那些经典镜头动人的地方,是因为背景带着油渍、人声,还有时代味道。
但在人群另一端,一个扎马尾的小女孩拉妈妈去找至尊宝合影,她根本不会想这些,只沉浸在自己的梦境里。
这种并存挺妙,大人要质感,小孩只管做梦,而嘉年华就这么让两个世界交叉又各安其位。
选上下杭当主战场也是巧思之一,这地方明清时期就是商贸重镇,多元文化天然汇聚,如今再承载“一带一路”的丝路影像,不仅输出热闹,也延续开放姿态。
当晚不少外国游客混在人群中,他们举起手机直播,把现场送回自己的社交平台,看评论区同时弹出英文、西班牙文、高棉语留言,你才能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实时流通,比官方报道更鲜活百倍。
白天偏商务,夜晚则全民狂欢。
在X3广场,“爱情放映厅”露天播放《爱情神话》《我爱你》等爱情题材电影,你可以坐在椅子上看情侣肩膀轻靠,也可以抱杯奶茶独自翻个白眼,看别人谈恋爱的故事。
这香味混合爆米花和湿润夜风,会让人在两个小时内忘掉冰箱空空如也的问题——或者暂时懒得去想柴米油盐怎么安排。
别被表面的温柔骗了,这背后还有经济账。
据统计,仅第一晚巡游的人流量就超预期三倍以上,一周内密集的小型互动活动还能延长游客停留,提高消费转化率,对城市经济来说是针强心剂;而当地影视公司收获的是曝光机会和潜在项目孵化器。
所以你看到的是热闹,其实很多人在边喝咖啡边聊合作,只不过合同夹换成纸袋罢了。
我的体验很直接:这种形式精准击中了现代都市人的软肋,我们既想逃离日常,又怕真的失联,所以最安全的方法,就是进入这样半虚构半真实的环境,在熟悉与陌生之间反复试探。
一方面享受成为角色的新鲜感,一方面保留随时退回现实出口的位置,不必付太大代价。
这解释为什么沉浸式艺术越来越火,因为它满足审美,又降低心理门槛,比电影院灵活,比旅游轻盈,还不用请假三天才能体验完毕。
偶尔会想到十年后的某一天,如果那个现在追逐至尊宝的小姑娘再次走进这样的嘉年华,她可能忽然意识,当初那个粉色泡泡包裹的小世界一直就在她生活之外等她。
而我们这些习惯计算成本收益的大人,说不定终于学会哪怕没有理由也投入一次。
不管怎样,那晚福州是真的亮到了极致,这种亮法比烟火耐看,因为烧的是情绪,而不是预算数字。
那么,下次如果这样的戏码再次上演,你敢保证自己不会被卷进去吗?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