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倾力推出五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巍巍大青山》,以全景式视野铺展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壮阔画卷。
文|王虎全(《巍巍大青山》总制片,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节目制作传播中心主任)、宋国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节目制作传播中心执行制片人)
《巍巍大青山》不仅是一部抗战纪录片,更是一部镌刻着烽火记忆、浸润着英雄热血的历史教科书。
莽莽土默川,巍巍大青山。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倾力推出五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巍巍大青山》,以全景式视野铺展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壮阔画卷。
该片以敬畏之心回溯峥嵘过往,以时代视角唤醒抗战记忆,生动记录军民同心、众志成城的抗战群像,真实还原烽火岁月里奋勇御敌的宏伟历史,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磅礴力量,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
《巍巍大青山》从9月1日到9月5日每晚在内蒙古卫视黄金时段和奔腾融媒同时播出,经济生活、新闻综合、文体娱乐、农牧、少儿等频道及时重播,奔腾融媒视频号、奔腾融媒都市全接触公众号以及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相关短视频,呼和浩特青橙融媒以及相关频道跟进推播,在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期间形成千万级的传播量并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有力地配合了抗战胜利80周年宣传,受到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的表扬。
▍真实性至上,用最严谨的态度尊重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抗日贯穿始终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唯一一个以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蒙汉杂居区)为主建立的根据地,其独特性极具历史价值。
纪录片严格遵循历史事实,结合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抗日斗争过程以及战略意义,首次梳理大青山抗日斗争的历史脉络,围绕大青山游击根据地的策动、开辟、建设、巩固、扩大五个层面,精心设计具有历史纵深和地域特色的《烽火燃绥远》《挺进大青山》《开辟根据地》《军民结同心》《铁血铸丰碑》五大篇章,结构层层递进,从政治号召、战略谋划、军事斗争、群众动员、顽强坚守到最终胜利,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贯穿始终”的领导作用。
纪录片始终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一核心主题,通过大量珍贵史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青山抗日斗争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毛泽东于1938年多次致电八路军一二〇师,明确指示开辟大青山游击根据地的具体方针,这些电报内容在片中通过历史影像、文献重现与专家解读相结合的方式得以生动呈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战略远见。
纪录片详细梳理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政权演变过程,从军事斗争开辟根据地到建立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最后以统一战线形式组成政府。片中重点介绍了“西梁会议”以及总动委会、绥察行署办事处、绥察行政公署政权逐步扩大,最终建立“绥蒙政府”的历史脉络。
与此同时,片中还记录了李井泉、姚喆等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战略决策,组建大青山支队,武新宇带领总动委会成员随军北上,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日;绥察行政公署统一领导全局,专员公署和抗日民主县政府随游击队行动,结合实际建立“游击政权”“马背政权”;村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民兵等群众团体承担生产动员、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救护伤员等工作……这种多层次、灵活的政权体系有效地团结了根据地的一切抗日力量,使得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紧密结合。
在历史人物的挖掘展示上,纪录片聚焦一批政治坚定、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如李井泉、姚喆都曾经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他们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带领部队挺进大青山,和群众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坚持斗争。
片中还特别提到贾力更曾经在广州聆听毛泽东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课;安正福武工队受到毛泽东的表扬,称赞其是“敌后斗争的方向”;武策劳受到毛泽东亲切接见,毛泽东亲自给他改名字,把原来的“鸱佬”改成“策劳”。
▍文献性突出,用最广阔的视野解读历史——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贯穿始终
为全方位呈现大青山抗战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创作团队以“精品意识”打造“内蒙古台出品”,历时一年多策划拍摄,先后走访87处红色历史遗址,采访上百位革命后代和党史、军史专家,挖掘整理大量珍贵史实,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阐释了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的守土抗战,生动展现了民族团结从历史召唤转化为具体行动。
乌兰夫等策动百灵庙暴动,举起了内蒙古地区爱国抗日的大旗,鼓舞了全国人民御侮救亡的斗志;蒙汉抗日游击队的组建与发展,让蒙汉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凝聚成命运共同体;杨植霖、贾力更、高凤英等同志深入农村,发动蒙汉群众共同组织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在大青山抗战最艰苦的时期,蒙古族武策劳一家冒着生命危险把杨植霖藏在羊毛堆里,躲过日伪军的搜查;薛圪计黎明时分背起姚喆在山洞中隐蔽,晚上再悄悄背回他家暖炕上休养;很多老百姓为八路军送衣物、送粮食、送情报,面对凶残的敌人灌辣椒水、煤油、指甲缝里钉竹签等酷刑,都不说出八路军的行踪……
纪录片通过这些史实,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是一家”“民族团结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这一主题,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扎实的历史依据与浓厚的情感支撑。
纪录片大量使用一手历史文献,许多珍贵历史资料与人物回忆录首次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公开呈现,比如杨植霖、高凤英、贾力更、郝秀山等革命前辈的回忆录被重新整理,通过旁白叙述进行影像化。
李井泉、杨植霖、姚喆、郝秀山、田恩民、张达志等多位革命后代出镜接受采访,他们从家族记忆的角度补充了官方史料之外的情感细节,使历史人物更加立体、感人;彭德大、刘洪雄、高凤英、贾力更等鲜为人知的英烈事迹,让观众深切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艰苦卓绝与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
纪录片运用了有限的战时历史照片、地图、档案文件,实地拍摄大青山地貌、战场遗址、革命纪念馆等,还原历史场景,同时结合军事史、地方史专家解读大青山抗战的战略意义、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让纪录片兼具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故事性较强,用最新颖的手法呈现历史——微小切口讲述感人故事贯穿始终
《巍巍大青山》坚持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相结合,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有具体入微的人物命运和情感故事。
纪录片记录了成成中学一支十六七岁、400多人的青年学生队伍,他们放弃学业、投笔从戎,用热血投身大青山革命斗争。
片中,农民张润喜冒死为八路军送马鞍;王老太太带领全家投身抗战,以生命诠释家国大义;蒙古族老大娘尤博尔剪下自己皮衣的大襟为冻坏脚的17岁小战士缝制皮袜子;被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为“二嫂”的张兰女,组织村里妇女为八路军做军衣、军鞋、磨面和送情报;贫苦农民白生宝深夜背上两百多斤的磨盘两次送往八路军驻地,解决八路军的燃眉之急;革命烈士刘洪雄宁死不屈,在监狱墙上写下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名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革命时期,这种舍生忘死的赤胆忠心,尽显气壮山河的同袍张力和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中国人身上所迸发出的勇气、坚韧、牺牲与奉献。《巍巍大青山》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入微、感人至深的故事,编织出一幅全民族抗战的壮丽画卷,让宏大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可歌可泣。
同时,《巍巍大青山》打破传统纪录片形式,将现代技术赋能抗战讲述,让历史“活”起来。
该片通过AI生成技术重现蜈蚣坝伏击战、白生宝背磨盘、张润喜送马鞍、薛圪计背姚喆等细节场景;3D地图直观展示部队行军路线、战役布局与根据地扩展过程;数字修复与书籍文件的特技处理,对部分老旧照片和影像进行修复着色。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纪录片的美学品质,更让历史细节得以生动呈现,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
▍教育意义深远,用最深厚的情感重温历史——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情怀贯穿始终
《巍巍大青山》以情感为桥梁,让观众跨越时空与大青山抗战历史产生沉浸式共鸣。
乌兰夫策动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杨植霖、刘洪雄、高凤英、李森组织抗日队伍开展游击战,贾力更炸毁日军大同军火库……片中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绥远民众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共赴国难的壮举,呈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青山地区对日军的战略牵制作用。
夜袭陶林县城闪电破敌、乌兰花镇俘获百余敌军、蜈蚣坝设伏歼灭日军车队……镜头穿越时空,还原了突破重重围堵转战阴山七百里,2300多名八路军战士的铁血丹心;两昼夜冒雨急行军,横渡洪水湍急的浑河,百余里夜袭红砂坝火车站,百姓冒死运送物资、掩护战士,八路军战士钻山林、吃野菜、顽强坚守……每一帧画面,都是对历史的铭记,每一段往事,都是对和平的呼唤。
恰逢其时,《巍巍大青山》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节点,以有锐度、有态度、有温度、有创新的形式,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全面、深入、生动地再现,不仅增加了抗战史叙事中的真实故事,更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团结与抗战精神的内涵。
《巍巍大青山》不仅是一部抗战纪录片,更是一部镌刻着烽火记忆、浸润着英雄热血的历史教科书。它让无数受众跨越时空与先辈对话,深刻体悟——今日的和平盛世、国富民强绝非凭空而来,而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赴使命、以热血写忠诚,在枪林弹雨中拼杀、在艰难困苦中奋斗换来的。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财富必将激励后人永怀崇敬、奋勇前行。
来源:广电独家一点号